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法學專業介紹
一、本專業是博士學位授予點
二、專業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培養目標
知識產權制度,按照目前通行的說法,產生于工業社會的初期,至今已有將近四百年的歷史。知識產權制度適應工業經濟的節奏,在二十世紀中葉之前發展相對緩慢。二十世紀后期,科學技術主要是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了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同時,由于表達手段和傳輸技術的不斷創新,人類文化的多元化而獲得空前發展。在這種社會形勢下,與人類以往任何社會不同,知識作為創造財富的手段,在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中發揮了空前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知識產權制度日顯重要、日臻發達與完備。中國正在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就中國現階段而言,要實現全面復興,離開了“軟實力”的增強,單純地靠消耗資源的擴張型發展模式和純粹依賴GDP數字的攀升,是無法健康、持續發展的。我們必須強化技術創新和文化創造能力,才能使中國成為健康發展的創新型國家。要構建和長久維系這樣一個局面,沒有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的、系統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也不能實現。目前,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全球性的制度。實踐證明,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要想在全球化的進程獲得競爭優勢,不能不重視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無法忽視的國家大事。為此,中國決定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國務院2008年6月5日發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相應,在法學領域,知識產權法學也隨著經濟發展,逐漸成為令人矚目的顯學。鑒于知識產權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其在實現我國經濟發展長遠目標中的特殊的重要作用,在法學學科中設立了知識產權法學專業。
知識產權屬于私權。知識產權法屬于財產法。知識產權法學是法學領域的一個新興學科。由于它的歷史較短,與其他部門法學相比,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科。知識產權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理論構架、知識體系還不夠穩定、不夠成熟。它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系的整合,也尚未完成。同時,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其學科內容和研究狀況,也比其他學科呈現出更強的動態性。這是挑戰,是機遇,也是本學科的前景與魅力所在。目前,知識產權法專業根據保護對象各自擔負的精神的與物質的功能,分設著作權法和工業產權法兩個研究方向。
(一)著作權法
文學藝術作為人類的創造成果,主要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由此而產生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著作權法。著作權法調整的直接內容有兩個方面:第一,確立具體而詳實的著作權內容,主要包括作者權、鄰接權等,以實現鼓勵創作、繁榮文化的目的;第二,鼓勵對作品的使用和傳播,使全社會能充分享受精神文化成果所帶來的利益。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在著作權法中得以統一,無論什么國家的著作權法無一例外的需要協調好這矛盾的兩個方面。著作權法學則是從法學角度研究如何協調前述矛盾的學問。
人類文明的成果依功能劃分可分作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成果。著作權是基于各類文學藝術成果依法享有的權利。著作權法所涉及的主體包括著作權人、作品的傳播人、作品的消費者等等;著作權指向的對象涵蓋各類作品,包括文字、口述、音樂、美術、攝影、視聽、表演藝術等作品。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著作權的內容十分復雜,其中涉及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理論上,關于著作人身權在是否應當屬于著作權,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現實中,兩大法系對于這一問題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著作財產權則更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關系系統,因為財產權的效力和范圍直接影響到權利人和公共利益的平衡。而影響平衡的因素不僅來自前述主體的主觀方面,比如其法律觀念、意識等,而且還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如技術發展水平的直接影響。事實上,當年著作權法的誕生就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印刷技術的進步。具體而言,當作品復制成本非常高昂,以致無法通過復制作品而獲利時,人類社會不需要著作權法。技術發展使復制成本下降,才產生了保護著作權的需求。如今數字技術使作品復制變得輕而易舉,互聯網技術更使作品傳播成為舉手之勞,且衍生出各種網絡環境下的作品利用方式,這自然就破壞原來的利益平衡狀態。如何保持利益平衡,既需要采取法律手段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協調產業業主的利益,又要設定必要的權利限制規定以保障公眾的利益。這一矛盾與平衡的過程正是著作權法學所要研究和回答的。
應當說明的是,著作權指向的對象是各種不同的作品,致使著作權研究不可避免的會涉及若干領域的文藝創作理論;但著作權法的研究仍然屬于法學研究范疇,這種研究所運用的仍然是法學理論和方法。
(二)工業產權法
工業產權涉及的對象,主要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需求。這部分內容既含高新技術,又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植物品種、布圖設計、商標、地理標記、商號等都屬于工業產權保護對象;一些利用他人商譽、竊取或非法利用他人商業秘密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也屬于工業產權法調整范圍。工業產權法學所研究的范圍包括有關實用性創造成果和商業標記的專有權的產生、行使、終止、權利內容和效力,及其法律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工業產權保護對象中既包涵創造性成果,又包括商業標記。對二者的關系的解釋直接影響到對知識產權的概念的界定。更進一步,侵犯這二種權利的判斷標準也直接受到這些保護對象的界定。比如,判定侵犯外觀設計權的標準就直接受到外觀設計的本質屬性的影響。
實踐中,掌握工業產權保護對象所屬產業的知識,無疑將對理解工業產權相關問題的背景大有裨益。它可以為進入工業產權領域的門檻帶來莫大的優勢,但是要想登工業產權之堂奧,還需系統的法學訓練。畢竟知識產權是個法學概念,技術或經濟等知識無法取代法學知識。
前述兩個方向的研究常常還涉及若干共同的問題,比如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問題。這其中既涉及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條約、外國知識產權制度,如WTO的Trips、巴黎公約等;又涉及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如利用知識產權優勢擅自訂立不合理的貿易規則等。知識產權法學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其涉及的內容還可能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
三、師資力量、主要博士生導師姓名
本學科點師資力量雄厚、培養大批優秀人才,是中國知識產權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開拓者,為新中國培養了最多、最好的知識產權高級人才。現有專職教師9人,其中教授 3人、副教授5人;全部具有赴歐、美、日本等長期學習的經歷。其中法學博士7人。
該學科點有博士生導師4人:郭壽康教授、劉春田教授、郭禾教授和李琛副教授。這些學者為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他們參加了我國知識產權法全部立法的起草、修訂工作。本學科還聘請了迪茨教授等十余位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知識產權法學界知名學者及法律實務部門專家為客座教授參與教學與研究。二十多年來,本學科累計培養知識產權法第二學士700余人、法學碩士500余人、法律碩士200余人、法學博士60余人;此外,還為同等學歷班、港澳臺地區學生、外國留學生、在職進修班等講授知識產權課程。中國人民大學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大多數已成為我國知識產權各領域的骨干。
四、專業背景、專業概況、建設成果
本專業依托中國人民大學雄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實力與法學院堅實寬廣的法學學科基礎,以其特色鮮明、全面發展的顯著成就成為國內外公認的知識產權教學與科研的重要基地,對我國的知識產權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立法、司法工作均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學科點在下列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是我國知識產權高等教育的創始者。改革開放后,早在1979年,中國人民大學郭壽康教授作為我國高校唯一的學者,受聘為中國專利法起草小組成員。并多次受中國政府之命,作為中國政府專家,出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的會議。1981年,郭壽康教授在國內首先招收知識產權方向研究生,開創了我國知識產權研究生教育的歷史紀錄。中國人民大學佟柔教授主編的國內第一部民法教材《民法原理》,其中即包含郭壽康教授撰寫的“智力成果篇”(即“知識產權篇”)。該書于1982年出版,這也是國內第一部包含知識產權專論的高校法學教材。1985年,劉春田教授在國內第一個為本科學生開設了系統的知識產權法課程,1986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材《知識產權》。
2、最早在我國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教學研究機構。1985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總干事鮑格胥博士委托郭壽康教授,致函中國國家教委,力倡在中國開展知識產權高等教育。隨后,WIPO代表團訪華,與國家教委舉行會談,國家教委接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中國高校開展知識產權教育的建議。隨后,國家教委召集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復旦大學等六所院校舉行關于開展知識產權教育的座談會,WIPO也派代表來京進行會談,當時設想的中國知識產權教研機構是在北京設一個中心(由人大、北大、清華合辦,地點設在人大),在上海、武漢、西安設三個點。后,國家教委決定先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立一個中心,并委托中國人民大學招收知識產權法第二學士學位生,開創知識產權高等教育。中國人民大學根據國家教委決定,正式設立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1986年國家教委制定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目錄,在高銘暄、劉春田等的努力下,正式設立知識產權第二學士學位專業。以此為標志,我國開始建立了完整的、包括博士、碩士、本科(第二學士)在內的知識產權高等教育體系,九十年代中國人民大學又建立了知識產權法博士后研究體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4年6月頒布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高度肯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所開拓的知識產權高等教育事業,將其作為闡明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基本立場和態度的重要證據。中國人民大學的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受到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與支持,1994年獲得新加坡鱷魚私人機構的資助,建設了面積為1萬5千平方米的知識產權教學樓。嗣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禮聘郭壽康教授擔任該組織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設立的唯一的“著作權與鄰接權教席”。 2008年10月,鑒于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知識產權高等教育事業和法制建設中的突出貢獻,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向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頒發了“創意金獎”,予以表彰,這是該組織有史以來向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所頒發的唯一獎項。
2009年11月,為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需要,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目前,人大知識產權學院正在為中國知識產權的學科建設,實施新的全面系統的開拓性工作。
3、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觀點。本學科點重視知識產權的基礎研究,對于知識產權的對象、概念、性質、知識產權法的體系化、侵犯知識產權的歸責原則等知識產權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在國內一直有相當的影響,并已成為主流觀點,對我國知識產權法的高等教育、立法、行政和司法都發揮了重大的影響。
學科帶頭人劉春田教授,是我國系統知識產權法教學高等教育的開拓者,對知識產權諸多的基本問題有獨到見解,對我國知識產權的立法、司法、理論研究和高等教育有重要影響。兼任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版權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暨教育委員會主任、中華商標協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研究會副會長、國際知識產權協會中國分會理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等職務,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參加了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秘密法等法律的起草、修訂工作。主持知識產權領域多項國家、部委和國際合作項目。參與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制定。劉春田主持編寫的教育部全國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知識產權法教學指導綱要》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知識產權法》教材,為全國高校法學專業學生提供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學用書,該書被評為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門精品課程教材,連續被評為“十五”和“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在一系列有關知識產權的論著與教材中,對于知識產權的概念及性質、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知識產權的特點等理論問題有自己的創新,這些觀點已經成為目前的主流觀點。
郭壽康教授,是新中國德高望重的第一代知識產權的學者,是知識產權立法和法學研究的重要開拓者。是我國唯一參加了我國全部各項知識產權專門法律的立法工作的學者,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辦法制講座。半個多世紀以來,為中央立法、司法和政府部門提供了無數的理論與國際法律知識咨詢,為新中國法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郭壽康教授精通多國語言,學養深厚、著譯頗豐、知識淵博、學貫中西,長期向國際社會宣傳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保護狀況,在國際知識產權學界享有盛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任的亞太地區唯一的著作權與鄰接權教席主持人,兼任中國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委員、保護工業產權協會中國分會理事、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國際版權協會執行理事、國際促進知識產權教研會創始會員和執行理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中心仲裁員、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常設客座教授。曾在國外用各種語言發表知識產權的論文數十篇,并出版專著與教材10余部。
4、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化的思維、眼界開闊、知識結構合理,基本功扎實、有才華、后勁足的青年學者,他們完成的論著所顯示的水平,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的學術研究已經開始了質的飛躍。他們必將成為我國新時期知識產權法制建設的中堅,這也是本學科點對我國知識產權法制建設的重要貢獻。
五、主要學術活動
本專業全部教師均曾在歐、美、日等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進修或留學。與國外、境外二十多個學術機構保持密切的學術聯系,完成了十余項國際、區際學術合作項目,研究視野開闊,主辦了十多次大型國際和區際學術會議,學術思想活躍,學術影響廣泛,主辦學術刊物(書代刊)《中國知識產權評論》、《知識產權判解研究》,出版學術專著系列《新知識產權研究叢書》。
六、畢業生就業去向
博士和碩士主要就業去向包括國內外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國家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及其他國家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金融機構、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國內外律師事務所等。
七、主要開設課程
知識產權法基本理論、知識產權法文獻選讀、知識產權法前沿問題研究、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業標記法、公平交易法、著作權國際條約、工業產權國際條約、專利與技術合同法、著作權貿易、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藝術法、專利申請與審查、商標申請與審查等知識產權業務。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