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在校時缺乏實踐機會,走上工作崗位后心理落差大
免費師范生政策亟需激勵機制
部分免費師范生到基層學校后,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容易心態失調,再加上工作壓力大、工資收入低、文化差異、條件艱苦、個人情感、專業發展等問題,他們本該激情燃燒的青春卻摻雜許多躁動不安的情緒。
在海拔49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措勤縣江讓鄉,有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小學教師——珠曲·鄧巴江措,他是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的高才生,也是我國首屆免費師范生。
2011年從學校畢業后,一心回鄉從教的珠曲被分配到離家鄉日喀則不遠的江讓鄉完小任教。江讓鄉完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小學之一,條件艱苦、交通不便、教育基礎薄弱,但從初中開始就在內地上學的珠曲對此卻毫無怨言。
然而,對于免費師范生群體來說,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珠曲這樣安心在偏遠艱苦地區任教。自2007年國家實行免費師范生教育,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部分免費師范生到基層學校后,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容易心態失調,再加上工作壓力大、工資收入低、文化差異、條件艱苦、個人情感、專業發展等問題,他們本該激情燃燒的青春卻摻雜許多躁動不安的情緒。
諸多困境讓他們無法安心從教
今年是國家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的第8年,也是首屆免費師范生畢業后的第3年。據不完全統計,8年來,全國共招收了近8萬名免費師范生,他們在大學4年可以享受“免學費和住宿費,發放生活補貼”的待遇。與此相對應的是,免費師范生們又面臨著10年“契約”的約束,畢業后一般須回生源所在省份從事中小學教育10年以上,其中要到縣級或以下學校任教2年。
西南大學免費師范生賈偉,目前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一名小學教師。在大學期間,他就多次到石柱等地的偏遠農村支教,目睹了當地師資的匱乏,畢業后他主動申請留在當地任教,而不是回自己的老家河南。但即使在畢業時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賈偉坦言自己在基層的工作還是“壓力山大”。
“與同期畢業的其他同學相比,我的工資收入差不多是別人的一半,就連當年回母校讀研的學費還是靠父母東拼西湊才交上的。”賈偉說。現在,為了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問題,他的愛人也從重慶主城區學校調到了石柱縣任教,夫妻倆的經濟狀況非常窘迫。
與經濟上的困難相比,剛工作時讓賈偉感到更苦惱的是教學理念上的沖突,為此他甚至跟同事、家長發生過爭吵。他說,基層的鄉村學校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很難在工作中派上用場,許多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探索只能不了了之。有一次,他嘗試讓一名學生上講臺講課,結果卻被同事批評為“瞎胡鬧”。教學理念上的不適應是不少到基層工作的免費師范生的共同反映,再加上教學設施設備較差、學生基礎相對較弱,上起課來就很吃力,這對剛入職教師來說是不小的壓力。
在農村工作的免費師范生,有時還要頂著一股來自親戚朋友乃至父母的無形壓力。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后,常麗(化名)選擇回家鄉安徽壽縣的一所鄉鎮中學任教。對她的選擇,不少親戚朋友都表示不能理解,父母也曾建議她再考慮考慮,希望她能留在大城市工作。
一項對6所部屬師范大學近千名首屆免費師范生的調查顯示,82.5%的學生來自中西部地區,53.6%來自農村家庭。也就是說,首屆免費師范生中一半以上是來自較不發達地區和經濟困難家庭,他們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讀書,父母也渴望他們“跳龍門”,能夠留在發達地區或大城市工作、生活。這讓他們對回到農村工作又多了一層心理負擔。
此外,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問題,也是免費師范生“水土不服”的原因之一。在湖南湘西州,民族語言特色明顯,地方方言濃重,部分地區98%以上的鄉鎮是苗區,當地人日常交流都是苗語苗話,使得很多免費師范畢業生有一種無法融入的感覺,平時教育教學、家訪、勸學工作很難開展。
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被分配到校的免費師范生沒有編制的狀況,導致他們“待不下去”。任強(化名)是陜西師范大學藝術類免費師范生,畢業后被分配至某縣城中學任教。但是,學校當時已有足夠的該學科教師,結果他成了一名體育課教師。由于兩個學科根本不沾邊,無奈之下,任強只能選擇離開學校,另謀出路。
學校培養體系不完善帶來的問題
從政策的初衷來看,免費師范生肩負著改善師資結構、提高基層中小學教育質量的重任。因此,免費師范生的培養質量直接決定了政策的目標能否實現,也關乎免費師范生個人的職業發展。
目前,免費師范生的培養主要分散在師范大學的各院系,課程設置、教學安排、見習實踐基本上與非免費師范生“齊步走”。雖然各個學校都針對免費師范生制定了專門的培養計劃,但從效果上看,這些制度沒有像描述的那樣發揮應有的作用。
比如,某部屬師范大學規定,重點加強免費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訓、見習和實習環節,著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建立“雙導師制”,為免費師范生配備一名校內導師和一名中小學優秀教師導師。但是,該校地處大城市,學生的實踐平臺大多是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重點校。由于這些學校對教學質量要求較高且不缺師資,師范生到校后獨立上講臺授課的時間并不多,缺乏頂崗教學的機會,無法得到足夠的鍛煉。而且,不管是校內導師還是校外導師,平時與學生們見面的時間都不多,“雙導師”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
在記者采訪中,已經參加工作的免費師范生大多認為,在校期間只有兩三個月或者半年左右的實習時間,在教學技能技巧方面沒有得到全面鍛煉,導致入職初期在角色轉換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大學4年,真正可以上講臺的實習時間只有兩個月,實在是太短了。我剛工作時,在班級管理上非常吃力,甚至有點不知所措的感覺。”常麗說。
很顯然,對于赴基層農村學校任教的免費師范生來說,“蜻蜓點水”似的實習、見習大多集中在城市里,一旦他們真正下到農村后,由于對基層情況不熟悉,面對千頭萬緒的農村教育難免產生“水土不服”的不良反應,在班級管理、溝通能力、教學能力等方面存在經驗不足、角色難進的考驗。
“因為無法適應教學工作,我已經有兩位同學從教學崗位轉到后勤管理崗位。”賈偉建議,學校應增加教師教學技能課的學時數,至少有1年完整的時間用于到基層進行教學實踐,有條件的可以每年為學生提供到教學一線頂崗實習的機會。
據一位長期關注免費師范生教育的某部屬高校教師介紹,比工作時不適應更嚴重的是,目前確實存在個別免費師范生畢業時不能順利從教的情況:個別學生由于沒有淘汰機制的約束,缺乏就業壓力,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個別學生普通話不達標,不能順利拿到教師資格證;個別免費師范生的多門科目考試不及格甚至降級。
對此,這位教師建議應盡早在免費師范生培養體系中建立淘汰和退出機制。部屬師范大學要在每學年末對師范生進行動態評估,將達不到培養標準和要求的,調整到非師范專業,不再享受免費待遇,并向所在學校退還“兩免一補”費用。對于不適合從事或不愿從事教師職業的師范生,可通過一定的程序和規則允許退出。
期待理想的陽光能早日照進現實
“說實話,學校對我們的支持和激勵太少了。比如學校給我們定的指標很高,我們都超額完成了,但學校領導還是不滿意。我們不僅沒有物質上的獎勵,連精神上的激勵也沒有。”在寧夏銀川某中學工作的免費師范生楊兵(化名)告訴記者。
“我感覺自己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要保證免費師范生長期安心在基層從教,必須提高收入水平。”已在四川宜賓某中學從教3年的首屆免費師范生李傳雄(化名)說。
一位長期與免費師范生打交道的高校教師呼吁:“基層免費師范生們職后的培訓和支持很重要,他們急需有效的課堂管理技巧、壓力緩解的方法、家校溝通等人際交往的課程。”
激情燃燒的青春何處安放?作為基層教育改革的火種,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免費師范生們期待理想的陽光能夠早日照進現實。當他們帶著自己的熱血青春、帶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帶著無窮的創新意識來到基層時,他們需要的是鼓勵、支持和堅強的后盾。
談起自己面臨的困難,珠曲說:“現在困擾我的并不是生活的艱苦、收入的微薄,我最擔心的是個人的專業發展。”免費師范生中的大多數人來自農村,他們對家鄉懷有感情,也深知家鄉的教育狀況需要改變。收入少一點,對于立志在基層從教的人來說,可能并不害怕,但讓他們害怕的是,將來和留在城市、重點學校的同學在專業提高和個人發展前景上的距離會越來越大。
“能否給真正在基層工作一定年限的免費師范生一些特別的政策?比如專屬的崗位津貼、減免研究生學費、評先評優時適當傾斜、加大表彰力度、提供專項培訓計劃和進修機會等。”賈偉這樣向記者描述自己的期待。
免費師范生、東北師大附中教師刁均峰坦言:“我最想提的建議就是希望能夠建立合理的免費師范生退出機制,只要繳納了違約金,入校后隨時都可以申請退出,這樣才能保證留下來的都是真正愿意到基層工作的。”
為了解決免費師范生“留不下去”的問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議,借鑒大學生村官的做法來完善免費師范生政策,通過“扶優”和“激勵”,變免費為無息貸款和獎學金,到基層工作后由財政補償學費或貸款代償,并給予一定的獎勵,確保學得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成長為農村教育的骨干力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