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文科女博士的曲折求職路》近日在湖北日報刊登,文中講述了一名文科女博士在遭遇“蘿卜”招聘、高校老師門檻高、就業性別歧視等碰壁打壓后,最終在一家電商企業做營銷軟文工作,而在“雙十一”后其又辭去了該份工作。這讓公眾的視野再次聚焦到女性就業問題上,聚焦到一類光環著博士頭銜的高學歷“特殊”群體。
近年來關于女博士的新聞屢見不鮮,因為學歷高而被公眾看做一類“特殊群體”可以說有了一段“較為悠久”的歷史。在別人看來,文中女主人公作為歷史專業博士做營銷軟文愧對國家培養多年,社會和民眾也賦予了博士一種特殊的社會責任,背負了一種本不屬于他們的社會壓力。不僅僅是因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有時連家人都不予理解和支持,不擁有一份與博士身份相符合的工作,家人臉上都不光彩。
不可否認,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女大學生,部分招聘單位因性別“隱性”拒絕招聘,這種不公更加大了其就業壓力。今年11月,杭州西湖區人民法院對“浙江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做出了判定,判定被告東方烹飪學校侵犯女大學生郭晶的平等就業權,賠償其2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這一宣判結果無疑讓我們看到了女性性別歧視迎來翻身的曙光,對促進女大學生公平就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女性在家庭、生育等方面承擔著重大的責任,本應受到社會的尊重和體諒,但現在卻成為其在就業過程遭遇的不利因素。通過立法保障女大學生求職不受性別歧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平等就業尤為必要。政府和高校都應當為更好地促進女大學生就業有所作為,社會也決不能充當旁觀者,單靠市場經濟調節還無法解決,期盼更積極的公共政策,為女性就業創造公平的法律環境和制度環境。同時也應營造一種平等對待知識和生活的選擇觀念,讓擁有博士頭銜的女大學生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破除習慣性刻畫和選擇性拔高對高學歷人才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地位這樣一種傳統觀念的思想束縛,讓他們摘掉“特殊群體”帽子,靈活擇業。博士作為高校最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也要客觀的對待公眾對其存在的一種既定思維,科學平衡學歷越高工作越要“高端”的社會輿論影響,避免擇業空間被縮小微化。也不能因社會所認為的“體面”工作而把自己堵在死胡同里,一個人不會因工作“體面”就實現人生價值,一個人更不應因工作“不體面”而放棄了平凡的工作。“是金子總會發光”,學歷高的大學生照樣可以到基層閃耀光芒。
當然,我們也應該積極或看大膽地想到轉變就業渠道,自主創業。社會環境一時難以轉變,在政府和社會積極作為的同時,女性更要發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豪氣,就業不成轉而創業,積極發揮女性優勢,以實際行動向就業“性別歧視”發起抗議!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