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四)★★
1、“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2、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關鍵是要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搞清楚“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關鍵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本質前兩個目標是生產力目標,后三個是生產關系目標。
3、社會主義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只有搞清楚這個問題,才能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1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四)三大歷史任務: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因為:社會主義根本原則①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②共同富裕。
①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②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社會本質的內在要求。
③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并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奠定必備的物質條件。
2、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F階段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①我國的歷史前提,決定了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工作的中心,作為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
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有賴于生產力的發展。
③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④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卮馂槭裁窗l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
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就要:(回答如何發展)
(1)、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中國現實,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開拓促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
(2)、必須堅持和深化改革,沖破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清除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
(3)、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1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五)1956-2050
初級階段含義: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定性),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定位)。特征:①發展水平: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②實現目標: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1、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56年一化三改造社會主義簡明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87年13大提出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政治路線也叫總路線。
2、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先有路線后有綱領
(1)基本綱領是基本路線的展開,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進一步明確了什么是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要:(區分本質、特征、制度、體制、模式)
①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②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
③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④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就要:
①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②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③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
①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
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
③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繁榮學術和文藝。
(5)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三個建設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促進。
14,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五)改革特點:①大膽探索,勇于創新②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第一、二次革命不同:①條件②內容與對象③革命形式與手段④目標。相同: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
①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從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看,從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變化、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來看,改革的作用和意義不亞于革命。
②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的作用)
③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15,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已經考)(五)
①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相互促進、相互統一。②發展是目的,改革為發展提供動力,發展為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③穩定是改革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和保證。④同時也只有通過改革和發展才能解決社會矛盾,為穩定打下基礎。
16,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六)
1、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本質:以人為本)
①科學發展觀內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五個統籌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②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③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
2、“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1)五個統籌:①按照統籌城鄉發展,②統籌區域發展,③統籌經濟社會發展,④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⑤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2)“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
①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②增強企業活務和競爭力,③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④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⑤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3、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4、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
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5、我國發展戰略的特點:戰略重點:①農業;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學。
①既有雄心壯志,又堅持實事求是;②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③注重社會全面進步;④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7,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六)
①新型工業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經濟發展道路。
②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③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18,鄧小平同志關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六)
(1)鄧小平關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
兩個大局:“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2)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07年新加)
①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是指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②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07新改)★★
①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農業為經濟建設積累資金;農業為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資源。
我國產業結構現存的主要問題:①農業基礎薄弱;②工業素質不高;③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一、二、三產業還不協調。
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要發展現代農業;二要增加農民收入;三要改善農村面貌;四要培養新型農民;五要增加農業和農村投人;六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③促進城鎮化發展,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原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4)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統一
①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指由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粗放型增長是依靠增加要素的投人實現經濟增長;集約型增長是靠提高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實現經濟增長。
②速度、結構、效益、質量是辯證的統一,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有效益才有實在的速度,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有效益。結構合理與提高效益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持續的經濟增長只有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結構合理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質量是根本保證,沒有質量就不會有效益。
19,實施科教興國★★(六)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①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成為最重要的變革力量;②在生產力諸要素中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力量;③科學技術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
①科教興國戰略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②教育是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③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
④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⑤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