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4年“考研熱”首次降溫之后,今年考研(課程)繼續降溫,再度引發人們對研究生質量的擔憂,一些高校“嚴進寬出”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也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
“研究生教育能否實行‘寬進嚴出’?”
“盲檢”心照不宣
“出口”寬嚴不一
1月8日晚9時許,在東南大學研究生工作室,建筑學專業研三學生梁超凡正在埋頭忙畢業論文。“我們學校研究生畢業要求蠻嚴的,除了要發表一篇論文外,畢業論文還有一定比例的盲審,就是抽取一定比例的論文送到外校請專家審閱。如果盲審通不過,畢業論文就不能提交答辯,得繼續修改,直到通過為止,所以壓力還是蠻大的。”小梁告訴記者,有的學長就是因為盲審“卡住”了,結果拖了很久才畢業。
“我校研究生教育實行的是‘嚴進嚴出’。”東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金保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不贊成“嚴進寬出”這個說法,因“寬出”既是對學生不負責任,也是對國家不負責任,是錯誤的,所以不能“寬出”。
東大95%的研究生都能畢業,淘汰率在5%左右,低于教育發達國家高校。對此,金保昇認為不奇怪:“國外高校是‘寬進’,是申請入學,而我國研究生招錄是全國統考加上學校筆試、面試,通過競爭選拔的生源質量比較高,所以畢業率高很正常。”
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率也在95%左右。該校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管國鋒對“寬出”和“嚴出”的說法均不認同。“我不主張這種提法。”管國鋒解釋,不同高校甚至同一所高校不同專業之間“出口”差異都很大,用一種說法來概括未免片面。
盡管有異議,但認為研究生“出口偏寬”的并不在少數。“我感到研究生培養的確存在‘寬出’的問題。”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高等教育專業研二學生蔡焱冬直言,985高校研究生培養或許是“嚴進嚴出”,但并不代表所有高校都是如此。“據出國歸來的老師介紹,國外高校研究生學習壓力比國內大的多。”
“目前碩士研究生‘出口”應該說還是蠻寬的。”南師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科副教授告訴記者,碩士學位論文一定比例的盲檢,是我國研究生“出口”質量控制措施之一,但對此舉的作用也不能高估。“據我所知,盲檢老師對外校送檢的學生論文,除非很差,一般都是‘能過就過’。因為盲檢老師自己帶教的學生也會面臨‘盲檢’,你對人家客氣一點,人家才會對你客氣一點,大家心照不宣。”
招生連年擴大
降質在所難免
我國現有在校研究生近180萬,其中博士生近30萬。據中國教育在線《2013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我國碩士研究生整體淘汰率不到5%,而在美國等教育發達國家,這個比例高達30%左右。低淘汰率讓不少人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表示懷疑。而據記者調查,質疑并非“空穴來風”。
“教師不愿意好好教學生是一個很大問題。”南京某高校一位在讀研究生告訴記者,現在學校考核評估都跟教師的科研成果掛鉤,而跟教學能力掛鉤的很少或不掛鉤,導致一些教師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上,而不把教學放在心上。
管國鋒列出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多個需要引起關注的問題:“學科結構大而全,沒有特色,缺少亮點,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用人單位需求脫節,導致一些碩士生畢業即失業;教學方法落后,不重視過程評價,簡單以論文為評價依據的做法盛行。”
數據表明,200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為33萬人,到2014年,這個數字擴大到了80萬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3萬人。“近些年研究生大幅擴招后,生源質量也在下降。”業內人士介紹,擴招給更多人帶來了讀研機會,但一些不優秀的生源也進來了,加上“質保”措施跟不上,畢業生整體質量下降在所難免。
“寬進”并不現實
培養不能“打折”
那么,我們的研究生教育能否像發達國家那樣“寬進嚴出”?“還不是時候。”金保昇表示,在社會誠信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嚴進”有利于保證“進口”公平。如果實行“寬進”,社會上各種關系就會想方設法得到“關照”,無疑會損害公平。“‘寬進’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大量學生學了幾年畢不了業,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費用,都會有損失。”
“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也并非都值得仿效。”曾在英國讀研的南京審計學院青年教師蔡遠告訴記者,英國一年制的研究生教育被留學生甚至本國學生稱為“文憑制造工廠”。“以心理學專業為例,每周課時平均下來大概在14小時左右,比國內大多數研究生都短。研究生階段也不要求在某個級別刊物上發表論文。可以說,在英國要拿到‘附帶高評價的文憑’不容易,但拿到研究生文憑并不難。”
“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不必太糾纏于培養模式,關鍵還是要完善考評‘指揮棒’。”管國鋒等業內人士認為,高校要切實改變對教師考核偏重科研成果的傾向,否則教師“輕教學”的取向不可能改變。關注“入口”“出口”的同時,還要注重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評價,只有全程“不打折”,研究生培養質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