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語言文學專業介紹:
一、專業概況
德語系成立于1999年,于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3年成立博士點,迄今已培養數百名本科及碩士畢業生。
二、主要研究方向
德語文學與文化、德語語言學
三、德語文學與文化研究內容
德語文學研究方向注重對文學各階段流派、文學與哲學、文學與文化、文學與接受的關系以及女性文學的研究。本研究方向現有教授3名、講師1名,均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兩位教授具有國外博士學位。研究隊伍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比較合理。
本研究方向包括四個研究重點:
1)重要文學流派研究。學術帶頭人任國強教授研究領域涉及德國魏瑪古典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維也納現代派文學、德國流亡文學等諸多領域,并在國內外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其德文專著《德語文學評論界關于斯•茨威格評論的研究》系統梳理了德語文學評論界(包括前東德)對茨威格研究的脈絡,提出一系列新的見解,其中有關作家美學思想、流亡中思想轉變及作品表現等議題均為首創,擴大并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視域。論文《“應景即興的詩”與詩人的精神特征》以抒情詩為切入點對歌德詩人品性及其多樣性和矛盾性進行解讀,指出詩人多變的表象實乃獻身藝術矢志不渝的理念使然;《從狂飆突進到古典的嬗變》則從文學史角度廓清發生在歌德身上兩種截然不同創作風格嬗變的社會、歷史和文學成因;《德國浪漫派與德意志民族意識的形成》將浪漫主義文學置于思想、歷史、社會和文化語境下加以研究,賦予該流派更加豐富的內涵。目前從事《德國流亡文學史》編寫工作將彌補國內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2)德國古典文學與浪漫派文學以及這兩個時期之間的重要文學家研究。趙蕾蓮教授在德文專著《論海涅“盧苔齊亞”中的社會批評》中深刻分析了德國最后一位浪漫派作家海涅在政論著作《盧苔齊亞》中對早期社會主義思潮中平均主義的抨擊;其中文專著《論克萊斯特戲劇現代性》從現代詩學和歷史哲學的角度出發,全面論述了德國古典文學與浪漫派文學之間重要戲劇家克萊斯特全部八部戲劇作品中體現的現代性。她擬在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和諧觀研究”的結項專著中系統分析德國古典文學與浪漫派文學之間重要詩人荷爾德林詩歌、小說和悲劇以及詩學論文中以“和諧對峙”為特征的和諧觀;她擬在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的項目“從中德文化對比角度研究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和諧觀與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和諧觀”德文結項專著中從文化對比的角度,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和諧觀與以古希臘哲學和諧理念為思想淵源的荷爾德林和諧觀的異同。
3)德語女性文學研究。張意教授的科研重點是德國女性文學、當代德語文學以及文學與接受,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就上述研究重點發表多篇論文。她還致力于德國女性文學的翻譯工作,主持由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的“德國當代女性文學研究”項目,組織和主持過多名德國當代著名女性作家在中國的作品朗誦會、與中國當代作家的座談會以及與中國讀者的見面會。對研究、介紹和推廣德國女性文學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深受國內外同行的肯定。她的專著《德語國家文學在中國的接受史》是迄今為止第一部用德語撰寫的德語國家文學在中國的接受史,填補了有關德語國家文學在中國的完整接受史的空白。此書在德國深受相關學者重視,被稱為日爾曼學界研究德語國家文學在中國接受的“標準著作”。她在《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論文“德國古典文學在中國的轉播與接受”也引起同行的極大關注并得到充分肯定。
4)奧地利現當代文學。張晏博士的研究重點是奧地利現當代文學。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就茨威格、卡夫卡、英格博格·巴赫曼等奧地利作家及其作品發表過多篇論文。她的專著《茨威格中短篇小說敘事研究》是國內迄今為止出版的從敘事學角度分析茨威格代表作的第一本學術專著。另外,她還專著于翻譯介紹奧地利及德國文學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譯著《光影移動——我的電影生涯》是德國著名導演斯隆多夫的自傳,出版后廣受好評。她還翻譯了德國女作家馬里昂·波施曼的小說《沐浴在暴風雨中》、奧地利作家彼得·漢特克的長篇小說《推銷員》,奧地利作家阿圖爾·施尼茨勒的長篇小說《特雷莎》。
本研究方向既注重在思想、歷史和文化語景下開展文學研究,也重視德國哲學對文學的影響的探討,還能夠運用最新的前沿理論進行性別研究,開拓對一直受到忽視的德國女性文學的研究工作;研究范圍立體、多元,既有廣度也有深度,研究涉及文學重要流派、特定時期的文學以及文學與相關領域的關系;研究的內容在學界具有領先性、開拓性和創新性。
德國文化方向的研究重點在于從文化史、文化學理論角度出發,結合跨學科理論與方法,深入系統探討德國當代文化的發展脈絡。本方向現有副教授1名、具有國外博士學位。孟虹副教授近年來就德國社會與文化及中德關系發表過專著和譯著以及論文多篇,近期論文包括對中德關系最新發展的一系列學術述評以及對德國政治文化、社會文化和高校文化等領域的學術探討。她還主持教育部回國留學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的“二戰以來德國社會文化的變遷及其對中德關系的影響”項目,先后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從事研究工作。
德國文化方向傳授德國歷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等知識并研究德國文化在相關領域的制度、精神、物質和行為層面的折射及其相互關系。
四、德語語言學研究內容
本研究方向探討德語這門語言的普遍規律、特征和德語語言學發展的歷史,追蹤德語國家近年來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語言政策的新動態、媒體語言和日常語言的新變化以及語言教學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本研究方向現有副教授1名、講師1名,均具有博士學位,其中1名為國外博士學位,研究隊伍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本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個研究重點。
1)篇章語言學。學術帶頭人來炯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篇章語言學,她出版專著1部,教材2部,譯著2部,在德國、國內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她的專著《德語報刊評論的篇章理解研究》探討了如何理解德語報刊評論這一特定的篇章類別、如何有意義地進行德語報刊評論的閱讀教學這兩方面的問題。她獨立承擔的題為“德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篇章語用學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對德國四大報紙上的三種評論性篇章進行多維度、多層面的實證性研究,以期推動篇章語用學這一學科領域的深化和發展。
2)句法和語義學研究。杜榮博士的研究興趣集中在德語句法學、語義學研究和德漢語言對比研究上,她的專著《德漢雙語中所屬關系轉換動詞可替代性結構的雙語比較研究》考察了德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所屬關系轉換時的不同句法表現形式及其根源,為現代漢語動詞研究了提供一個新的語義分析模式。
3)德漢語言對比與德語教學。本方向的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德漢語言對比研究,探尋德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語法、語義、語用和篇章層面上的異同之處,以揭示德漢兩個民族在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區別,以期解決德語教學中的現實問題。來炯副教授和杜榮博士都發表了多篇關于德語教學的論文。來炯副教授作為第一副主編所編寫的教材《德語報刊導讀》(2007)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出版后曾3次再版,目前被各大高校的德語專業本科生作為報刊閱讀課的教材使用;她作為第一編者編寫的《新編大學德語閱讀訓練1-2》(2004)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杜榮博士的論文“主語和話題的關系——德漢語言特征對比研究”探討了德漢語言中主語和話題的關系,揭示和剖析了德漢語言在這一方面的異同。
德語語言學是德語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出發點,結合跨文化交際、翻譯研究、教學研究等跨學科的視角,力求把握當前德語語言學發展的新趨勢,同時也使語言學理論更好地為德中交際實踐和教學實踐服務。
五、培養目標
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德語水平,使其具備扎實的語言和文學文化理論功底、較強的文字能力和國際交際能力,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德國文學和文化以及語言學知識,培養他們高層次的研究能力,為學生日后獨立從事德國文學和文化以及語言學研究、德國文學和文化以及語言學教學及其他與語言相關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使之成為高層次、高素質的科研型和應用型人才。
六、師資力量
德語系共有教師9名,德國專家2名,其中在國內外獲得博士學位教師7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講師4名。
七、對外學術交流
德語系教師與國內外許多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聯系,教師們經常前往德語國家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多位教師曾在德國訪學、進修。此外,人大與德國哥廷根大學、斯圖加特大學、圖賓根大學、萊比錫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簽有校級合作協議,人大外國語學院也與德國科隆大學建立院級交流合作,學生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均有機會前往這些大學交流一個學期。
八、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
日耳曼學研究方法導論、德語文學導論、德國哲學對文學的影響、中世紀德語文學、十八世紀德語文學、十九世紀德語文學、二十世紀德語文學、德語小說專題研究、德語戲劇專題研究、德語詩歌專題研究、奧地利文學專題研究、二十世紀的德國文化思潮研究、聯邦德國的政治與社會文化專題研究、德語語言學導論、語用學、篇章語言學、句法學
九、畢業生去向
國家部委、各大新聞機構、高校、金融機構、外企,出國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十、博士生導師姓名
任國強、趙蕾蓮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