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介紹:
1、專業概況
本專業是由社會與人口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共同開設的碩士學位授予點,我院主要以社會醫學專業為主。社會醫學是研究社會因素與健康和疾病之間相互作用極其規律的一門科學。它連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領域,將自然科學的成就和社會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綜合了生物醫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成果,產生了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交叉學科。
社會與人口學院所轄的人口研究所長期從事人口死因、死亡率和健康壽命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在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中早已開設了多門有關社會醫學、衛生政策、衛生管理、健康教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課程,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教學隊伍。人口所是全國第一個人口學博士點,是全國唯一人口學重點學科,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人口學基地的依托單位。最近10年,以生殖健康為突破點,將社會學、人口學理論和方法系統地應用在健康領域的研究中,逐步建立了社會醫學研究方向。近5年,發表有關社會醫學論文88篇,出版專著8本,向國務院和有關部委提交有關愛滋病、中年知識分子健康、老年健康、生育生殖健康等咨詢報告18篇,受到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委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2、主要研究方向
社會醫學方向:該方向主要運用社會學、流行病學、人口學等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從事社會因素與健康和疾病之間相互作用極其規律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人群健康狀況、影響人群健康因素和社會衛生政策與措施等。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方向:該方向主要運用心理學行為模型、流行病學、社會學等學科,設計有效的行為干預模式,并運用評價技術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健康促進的干預和策略。
3、研究內容
影響人類疾病與健康的因素多種多樣,生物和社會因素常常互為因果,綜合作用,影響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隨著人們對疾病防治認識的不斷深入,醫學已經從傳統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中脫離出來,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相結合的醫學模式,醫學因此而進入了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產生了新的學科分支,社會醫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本方向將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人群的生老病死有關問題,在生命的準備、生命的保護和提高生命質量三個不同階段中研究社會因素發揮的綜合作用,為保障人群健康制定相應的衛生目標、政策、策略與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本方向運用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社會學、心理學、人口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與研究方法研究社會衛生狀況及其變動規律。這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又與中國衛生實踐緊密結合的新興研究方向。
4、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從事社會醫學和衛生事業管理領域中教學、科研和實際管理的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既具有扎實而深厚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廣泛的醫學理論知識和社會學、人口學、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知識,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很強的動手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語。本專業的畢業生具備在與健康有關的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醫療機構等從事研究和實際管理工作的知識和能力
5、本專業師資力量
陳衛教授,澳大利亞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統計、死亡率分析、生殖健康研究。主要著作:《中國的人工流產》、《女性生殖器切割:背景與事實》。
劉爽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管理學、生殖健康。主要著作:《全球人口管理:從理論到實踐》。
和紅副教授,醫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流行病學、社會醫學、衛生事業管理。主要著作:《高血壓基本知識及藥物治療分析》。
杜本峰副教授,統計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多元統計分析、抽樣調查。主要著作:《機構投資者投資風險管理》、《經濟管理數學》、《市場調查與預測》。
6、對外學術交流
近5年來主辦了“人口健康與健康壽命”、“人口、社會與SARS”等大型國際和全國性學術研討會15個,在人口健康和社會醫學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7、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
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期間,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包括流行病學、社會醫學、生殖健康學、生育與死亡分析、衛生事業管理和衛生統計學等課程。
8、畢業生去向
社會醫學的研究成果是國家制定衛生政策、指導衛生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和依據。21世紀,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社會醫學無論是在社會發展實踐中,還是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學科發展中,其地位越來越重要,其作用越來越不可替代,社會醫學方向的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和擴大。
畢業生目前主要的去向包括:國家行政管理機構、政策研究機構、專業防治機構、非政府組織,以及大專院校。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