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主要論文:
《重讀〈費爾巴哈論〉》(新華文摘,2000.2)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價值沖突》(光明日報,2000.1.11)
《試析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對人們的影響》(黨建研究,2000.10)
《當代社會實踐呼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0.10);
《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黨建研究,2001.8)
《鄧小平的社會價值思想及其實踐意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4)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全球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6)
《發展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人民日報理論版,2002.5.28)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界碑》(教學與研究,2002.6)
《高揚哲學社會科學旗幟》(光明日報理論版,2002.7.16)
《〈馬克思主義研究述評〉編寫指導思想與特點》(教學與研究,2002.8)
《中共十六大的理論貢獻及其特點》(黨建研究,2003.3)
《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2)
《從人類史看科學精神是怎樣發展的》(北京日報理論版,2003.6.9)
《關于發展涵義的哲學反思》(《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4期,
《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文化建設》(《河北學刊》2004年2期,
《論唯物史觀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1)
《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光明日報理論專版,2004.5.31,
《在傳承文明中弘揚人文社會科學》(高校理論戰線,2004.8)
《抓重大攻關課題探索哲學社會科學管理新模式》(中國高等教育,2004.17)
《近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述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論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黨建研究,2005.6)
《中國模式的哲學意蘊》(《教學與研究》2006.1)
《哲學的生活氣息與大眾風格》(《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2007年1期
《關注生活貼近群眾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效性和感召力——人民哲學家艾思奇的哲學遺產及其啟示》(論文集《哲學向大眾普及理論為實踐服務》,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創新》(《人民日報》2009年7月31日)
《認識“普世價值”問題應注意區分幾個層面》(《政治學研究》2008年第6期)
《改革開放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高校理論戰線》2008年第12期)
《近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述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6期)
《歷史辯證法視閾中的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3期轉載)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創新》(《人民日報》2009年3月7日,《新華文摘》2009年19期轉載)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光明日報》2010、4、8
《人文北京7人談》《北京日報》5月17日
《探索“人文北京”內涵推進“人文北京”建設》(《學習與研究》2010年第5期)
Globalization and Its Challenge: China’s Choice of Its Development Pa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Volume VI.2, Spring 2010 ,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 New York )(《全球化及其挑戰: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國際決策倫理學雜志》,2010年春季號)
《文化建設中的現代性與傳統性的關系》,《光明日報》2011.3.16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發展的關聯》,《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4期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風格》,《高校理論戰線》2011年4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新階段和新問題》,《理論視野》2011.2期
郝立新,男,漢族,籍貫山東省東阿縣,1960年1月生于貴州省凱里市。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兼哲學院院長,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習和工作簡歷:1978年考入貴州大學哲學系,獲學學士學位;1984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1987)和哲學博士學位(1989);先后任哲學系講師(1989)、、副教授(1991)教授(1999)、博士生導師(2000)。國家公派、英國BC獎學金資助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布魯內爾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5.7-1996.8)。曾任人民大學研究生招生學位處副處長、研究生管理處處長、研究生院副院長、科研處處長,云南省教育廳副廳長(2005.1-2008.6)、人大校長助理兼哲學院院長(2008—)。先后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北京市“跨世紀百人工程”、“北京市培養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曾獲吳玉章基金一等獎、北京市德育工作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圖書獎特等獎。
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含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唯物史觀,社會發展理論。
兼任學術職務: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會常務理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中宣部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兼任教育部《高校理論戰線》副總編,學術年刊《哲學家》主編。
國際交流經歷:曾到過歐、美、亞、澳、非洲的二十余國進行學術交流。在孟加拉國舉行的中印孟緬四國論壇、紐約左翼論壇、倫敦大學“論語”學術論壇和雅典舉行的“變化世界中的領導與管理:從中西方哲學中吸取智慧”國際會議上用英語宣讀論文。
近期著作(含教材):《無神論教育讀本》(合著,新疆科技出版社,2000),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程》(主編,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述評》(主編,人大出版社,2002.1);
《干部群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中宣部理論局組編,參加編寫和審稿,學習出版社,2003年)
《〈黨政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大綱〉學習讀本》(中組部組編,參加編寫,黨建讀物出版社,2004年)
《云南教育發展報告》(執行主編,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大眾哲學對話錄》(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程項目,主要撰寫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等。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走向》(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