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結合是國家在校企合作,推動自主創新發展上的百年大計,可是操作起來卻容易流于形式。”但短短2年時間,云南電網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以下簡稱“兩站”)不但實現了產學研良性發展,而且還讓站內博士碩士已成為云南電力科研創新的第一人力資源。“如今,企業、學校、導師、學生共贏的模式已經形成,下一步,兩院院士也將蒞臨此平臺。”云南電網公司“兩站”辦公室主任王達達表示,“三士”進站共謀云南電力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即將形成。
9月2日上午,“兩站”辦公室主任王達達正在撓頭:“現在有6位博士后,年內我們還有3名博士后要進站,前幾天華北電力大學第三批20名研究生進站,加上第二批的9人,一共有29名研究生,10月重慶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還要來10名左右研究生,兩間辦公室不夠了,要再找一間才行。”
對于很多大型企業而言,設博士后站并非難事,但很多博士后總抱怨:“到站后自己的課題無法做,企業項目參與少,自己宛如是個擺設,點綴的不過是大企業的門面。”但云南電網公司“兩站”則不然,同樣的產學研目標,但實質卻是一種人才與企業合作共贏的模式,“要讓企業、學校、導師、學生乃至以后的院士都滿意,必須人盡其才。”王達達表示,無論是博士后還是研究生,在進入“兩站”時,其課題都是企業根據電力發展實際布置的。而這些亟需研究的課題一經博士、碩士研發突破,就立馬轉移成企業生產力。而博士碩士也因此得到項目研發資金和相應的報酬待遇。
目前,云南電網公司“兩站”搭起了企業與“兩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合作的平臺。“南方電網是全世界最復雜的電網,云南電網作為重要送出端有很許多難度高、非常獨特又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這不但需要把高校的研究生、博士引進來,還要把他們身后的高校導師引進來。”王達達表示,兩站定位是一個中立機構,溝通電網各部門,為一個科研項目共同出力。因為站內的博士碩士并不隸屬于具體部門,他們有充足時間搞技術研發,各部門只需提供相應的技術物質支持即可確保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為生產力。
兩院院士之所以愿與云南電網公司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兩站”的管理水平。來自兩院的院士表示,云南電網公司對“兩站”建設十分重視,在全國擁有博士后站的企業集團很多,但是云電在博士后站與研究生站的管理模式上是先進的,首先,兩站合一,博士專職技術研發,研究生負責收集材料、繪制圖表等基礎性工作,各盡其能,實現了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我們的研究成果,進入‘兩站’后,立即成為電網研發的重要項目,由專人、專項負責,使藍圖迅速成為實際。”中國工程院張勇傳院士,自己參加過很多課題評審,但是云南電網公司是最重視的,而對兩站的管理水平也是最高的。“自己的課題能夠成為電力發展的技術支持,是莫大的榮幸!”張勇傳表示。
目前,通過“兩站”,中國科學院程時杰院士、中國工程院張勇傳院士、孫才新院士等一批高端學者已指導或直接參與云南電網公司重點科技項目研發。
研究生陳翔表示,今年,云南電網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成了學校的“香餑餑”,研究生要競爭激烈才能來。北京校區招收10人有40人報名。“沒有距離感,我就是電網的一名職工。”在站博士于虹是去年年中第一批進站的博士后,談到在這里的生活,她感慨良多:“我聽同學說,他們所在的企業博士后站基本沒有事可做,每天他們都在處理一些雜事,提高不大。”
研究生彭龍翔表示,每當自己到生產一線解決了技術問題時,每當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應用時,感覺比獲得無數的表揚來得實際。“工作站在別的許多單位往往成為一個實習點,而云南電網公司的‘兩站’好比是個項目總指揮部,大家各司其職的同時要協調配合,學到的是團隊精神、提升的是應用水平、收獲的是實用成果。” (記者 鐘士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