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介紹: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可分為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領域以及與其他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如人工智能、應用數學等。通常,本學科可概括為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等3個二級學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不僅自身已經成為高技術的重要學科之一,而且對于當代眾多的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人類社會信息化的程度的提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所涉及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會不斷擴展、深化,對于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9年起計算機實行統考。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是一應用十分廣泛的專業,它以計算機基本理論為基礎,突出計算機和網絡的實際應用。學生將系統地學習計算機的軟、硬件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與方法,具有初步運用專業基礎理論及工程技術方法進行系統開發、應用、管理和維護的能力。
報考情況: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近些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的熱門專業,其報考難度相對較大,但是在不同的高校難度卻也有很大的差異,高校間報名錄取比甚至有幾十個百分點的差距!為幫助廣大考生避開競爭激烈的熱門高校,結合自身實力、專業排名、高校綜合實力排名、最低分數線等因素綜合考慮后能夠更科學地確定自己所要報考的高校。
學校學院 | 學校
排名
|
專業排名 | 專業 | 招生人數 | 報名人數 | 報錄比 | 分數線 | 跨考難度系數 |
清華大學計
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2 | 1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27 | 307 | 8.77% | 315 | 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學院
|
24 | 2 | 計算機技術 | 60 | 275 | A+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230 | 20.43% | ||||||
北京大學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
2 | 3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19 | 178 | 10.67% | 300 | A+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49 | 230 | 21.28% |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58 | 823 | 7.04%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25 | 163 | 15.28% | |||||
上海交通大學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
4 | 4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18 | 77 | 23.37% | 32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29 | 122 | 23.77%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59 | 230 | 25.65% | |||||
上海交通大學
信息安全工程學院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9 | 68 | 13.23% | ||||
上海交通大學
軟件學院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14 | 37 | 37.83%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19 | 67 | 28.35% | |||||
上海交通大學
微電子學院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5 | 13 | 38.46% | ||||
哈爾濱工業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15 | 5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124 | 378 | 32.80% | 32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50 | 166 | 30.12% |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20 | 75 | 26.67% | |||||
華中科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9 | 6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103 | 305 | A+ |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62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80 | |||||||
浙江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3 | 7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11 | 38 | 28.94% | 32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24 | 133 | 18.04%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225 | 830 | 27.10% | |||||
吉林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3 | 8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32 | 107 | 29.91% | 29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74 | 233 | 31.76%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112 | 393 | 28.50% | |||||
東南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22 | 9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35 | 129 | 27.13% | 315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22 | 83 | 26.51%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48 | 167 | 28.74% | |||||
復旦大學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
|
6 | 10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7 | 37 | 18.92% | 31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83 | 302 | 27.48%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39 | 140 | 27.86% | |||||
北京郵電大學
計算機學院
|
84 | 11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13 | 814 | 13.88% | 275 | A+ |
武漢大學
計算機學院
|
10 | 12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14 | 67 | 20.89% | 30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83 | 193 | 43.00%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86 | 297 | 28.96% | |||||
信息安全 | 47 | 147 | 31.97% | |||||
數字影視技術 | 0 | 11 | 0% | |||||
東北大學 | 36 | 13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65 | 295 | A+ |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70 | 332 | 21.08%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24 | 116 | 20.69% | |||||
南京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5 | 14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65 | 316 | 20.56% | 290 | A+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31 | 149 | 20.80% | |||||
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 | 57 | 64 | 89.06% |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7 | 15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20 | 151 | 13.24% | 310 | A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50 | 313 | 15.97%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55 | 278 | 19.78% | |||||
西安電子
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
|
44 | 16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110 | 350 | 31.43% | 275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90 | 277 | 32.52%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135 | 405 | 33.33% | |||||
西安交通大學 | 13 | 17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40 | 172 | 23.31% | 30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45 | 0 | 0.00%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32 | 119 | 26.87% | |||||
西北工業大學
計算機學院
|
25 | 18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39 | 290 | A |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40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58 | |||||||
北京理工大學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
|
31 | 19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76 | 846 | 20.80% | 305 | A |
大連理工大學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23 | 21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4 | 12 | 34.52% | 305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13 | 53 | 24.57%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64 | 193 | 33.14% | |||||
四川大學 | 12 | 22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70 | 290 | A |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3 | 17 | 17.07%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5 | 18 | 27.61% | |||||
山東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16 | 23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30 | 181 | 16.56% | 29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50 | 274 | 18.28%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30 | 179 | 16.72% | |||||
重慶大學
計算機學院
|
32 | 24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40 | 120 | 33.25% | 275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63 | 194 | 32.41%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45 | 141 | 31.83% | |||||
同濟大學 | 27 | 25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15 | 54 | 27.77% | 30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17 | 63 | 26.98%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48 | 200 | 24.00% | |||||
華南理工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28 | 26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48 | 200 | 24.06% | 305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24 | 178 | 13.50%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85 | 438 | 19.40% | |||||
中山大學 | 8 | 27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2 | 16 | 12.50% | 280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42 | 193 | 21.76%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62 | 222 | 27.93% | |||||
北京交通大學 | 44 | 28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20 | 538 | 22.30% | 275 | A |
北京科技大學 | 37 | 29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57 | 558 | 28.14% | 275 | A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53 | 30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24 | 90 | 26.67% | 275 | A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42 | 139 | 30.12%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99 | 302 | 32.80% | |||||
中南大學 | 21 | 31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305 | A |
熱門院校:
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院校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學術積淀,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院校內占有重要的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交流活躍、回報優厚。典型的傳統經濟名校都位列排行榜前10位,典型代表院校有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當然,報考這些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名校的競爭會異常激烈。綜觀其報考成本和收益,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另一方面,擁有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設施的現代新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院校,在考生們的心目中就像具有成長潛力的新興股。現代新興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院校的排名突飛猛進,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院校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典型代表院校就是東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現代化新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院校越來越受到關注。如果考生希望能進一步與世界接軌,考慮一下這種正處在上升期的新興股,把握上漲的前段,將獲得豐厚的收益。下面我們推薦一些熱門報考院校供大家了解和參考: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成立于1958年,曾取得過許多影響深遠的成果,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現已發展成為我國計算機學科領域內影響最大的計算機系。該系學科點覆蓋面廣,綜合實力強。設有高性能計算研究所、計算機網絡技術研究所、計算機軟件研究所、人機交互與媒體集成研究所4個研究所和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與英特爾、IBM、微軟等國外著名公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擁有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及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擁有3位院士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在所有方向上都有相應的強人支撐,相比之下,應用和系統結構更強些,某些方向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優勢領域包括多媒體、網絡技術等。
清華大學的專業課復試考查范圍較廣,建議考生不要花太多時間找重點。尤其是數據結構,重點內容前幾年都考查過了,考生一定要注意那些細小的、容易忽視的地方,盡量面面俱到,這樣才能在考試的有限時間內取得好成績。而操作系統則有必要仔細看看向勇老師的課件。組成原理出題風格每年都不太一樣,考生最好復習基礎知識,以不變應萬變。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在軟件方面尤其在中文視覺聽覺信息處理上有一定的優勢,其名下的方正和青鳥在中國軟件界具有相當實力。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學科是全國重點學科。
北大招收的碩士研究生中外校畢業生一般占2/3左右,且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可以申請碩博連讀。學校在網上發布每年招收新生的畢業來源,公開表明其歡迎外校考生報考的態度。因此對實力較強的跨校考生來說,北大不失為一個公平和理想的選擇。有考生反映,北大復試考察專業課多是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運用的考查,所以復習時要以課本為主,用歷年真題來檢驗復習的效果,做到查缺補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和體系結構、虛擬現實與多媒體技術方向具有相當的優勢。擁有由李未院士領導的軟件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虛擬現實新技術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軟件網上聯合研發中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是首批實施長江學者計劃的單位之一。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為國家重點學科,計算機系統結構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北航計算機學院與微軟、IBM、惠普、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公司建有長期的合作關系,每年有至少50位計算機方面的專家來學院講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有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和計算機應用技術3個二級學科,其中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建立了陜西省計算機網絡重點實驗室、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西安)、教育部智能網絡與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與系統工程聯合申報建立)、陜西省天地網重點實驗室,還與IBM、微軟、英特爾、華為等公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與技術中心。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有5個博士點和5個碩士點。經過長期積累與發展,學院已在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等學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優勢研究方向,尤其在圖文聲計算機智能接口技術與多功能感知技術、智能化中文信息處理、機器翻譯、并行處理技術、計算機網絡及信息安全技術、高可靠性與容錯計算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與系統集成技術、智能機器人、分布實時操作系統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特色。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下設計算機軟件和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智能信息處理、密碼學與計算機安全、計算語言學等二級學科。其中,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為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985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計算機科學、形式化方法與軟件技術、可信計算與密碼算法、仿腦計算機理論與模型、語言計算理論。學院對外交流頻繁,與卡內基-梅隆大學、柏林工大、東京大學、悉尼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有著良好的協作關系。
軟件學院為教育部示范性軟件學院,與產業界聯系緊密,2002年9月成立了由上海聯和投資公司、微軟(中國)公司、國家軟件產業基地浦東軟件園和上海交通大學四方合作辦學的理事會,并與微軟、IBM、惠普、SAP等知名企業簽定了共建上海交通大學軟件學院學生實習基地的合作協議,通過選擇有相當實力、管理良好的企業作為實踐基地,提高學生規范開發軟件的能力和水平。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軟件學院是國家教育部和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批準的首批35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之一。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以及設計藝術學碩士點。學院下設人工智能研究所、計算機軟件研究所、計算機系統研究所、現代工業設計研究所等4個研究所和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10多個實驗室。在國家“211工程”建設中,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科被列為首批重點建設學科。在2001年國家重點學科綜合評比中,計算機應用學科以綜合實力滿分的成績首批通過。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始建于1996年1月,現由計算機科學系、電子與通信工程系、計算機軟件研究所、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等單位組成。設有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碩士點,其中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擁有博士點。學院師資力量強大,引進了包括美國摩托羅拉專家周淵平特聘教授、黃繼武教授、蘇開樂教授、常會友教授等一批國內外頗有建樹的青年學者。
學院以“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與廣東省電信科學研究院、華為公司、中興公司、TCL公司、IBM公司、思科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密切的人才培訓和技術合作關系,并有多項成果直接應用到當地經濟建設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中山大學計算機專業復試筆試考的是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由于等待復試的時間比較短,加上沒有指定參考書,復試題目比較基礎、簡單,和期末考試的難度差不多,只要考生基礎扎實,認真準備就很有希望成功。
就業前景:
信息產業是一項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有“朝陽產業”之稱,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發展前景。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信息產業必然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近年來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人才短缺,程序設計、研究人員、工程師和計算機分析家滿足不了眾多公司的需求。目前我國軟件人才狀況仍未擺脫長期以來形成的"缺口較大、結構失衡、需求旺盛"的狀況,人才短缺與結構不合理現狀并存。教育部關于緊缺人才的報告稱,軟件從業人員近60萬人,其中專業人才約有34萬人(其中高級人才4萬人,中級人才20萬人,初級人才10萬人)。人才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即軟件高端人才,包括系統分析師、項目技術主管等,和低端人才,如軟件編碼程序員等從事基礎性軟件開發的人員都嚴重短缺,而中級(端)人才過剩。
我國非常重視信息產業的發展,已將其列為國家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兩年每年國家對通信基礎設施的投資將超過1600億元。各省和一些中心城市也都把信息產業列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產業的發展以人為本。信息產業的長足發展,直接推動了電子信息類畢業生的就業。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剛剛起步,方興未艾,“人才飽和”、“走下坡路”還是比較遙遠的事情,所以說發展前景還是非常樂觀的。
通過互聯網收集調查,被調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廣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統計結果顯示,IT業(包括電子。微電子技術。互聯網。電子訊。電信業和計算機業)的平均年薪為48337元。從具體職位看,IT業各職位的年薪均值同樣頗具領先優勢,仍屬高薪行業。在IT業的各主要職位年薪排名中,技術、管理類職位高薪對壘,其中項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經營管理類和研發類。以項目管理職位為例,IT業年薪均值比個行業總體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廠管理職位則高出了23.48%。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業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達到了58907元,深圳緊隨其后,為58886元,北京第三,為55608元。接著依次為杭州、成都、南京、廣州、蘇州等地。
當然學歷與經驗也是決定IT人薪資的兩大因素,學歷上看,基本符合學歷越高年薪均值越高的趨勢,MBA薪資均值達到了88721元,逼近9萬元,超過博士位居首位;博士其次,為83341元;從第三位開始依次是碩士77580元;本科53361元;大專33727元;大專以下20697元。從工作經驗看,同樣符合薪水與經驗積累成正比的原則,工作3年和5年也分別能實現薪水的一個飛躍。工作1年者平均年薪為36380元;3年者為53987元;5年者達到了89300元;10-15年可以達到104074元。另外,目前國內IT企業的薪資水平與外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外企工作的中國雇員的薪酬仍是學歷和經驗的標志,也是業內高薪標志。但與最初進入中國不同的是,目前國外IT公司已經比較了解中國的薪酬水平,薪酬給予趨于理性。同樣的,中國IT企業的國際化腳步已經加快,在薪酬方面,也在逐漸向國際公司看齊。目前兩者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總體來說,在IT行業中,有很多細分的行業,所以不同的細分行業,其薪資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別,呈現出高低兩極分化冷熱不均的狀態。其中由于研發人才短缺凸現,且隨著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紛紛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預計研發類及技術類人員的薪酬將超過項目管理類人員,一名高級軟件工程師的年薪將在15萬元左右;另外,受IC芯片產業發展的拉動,系統工程師和硬件工程師的薪酬也將有所增長,未來這一領域的資深技術人才的身價也將飆升;互聯網的復蘇則同樣使其從業人員的薪資迎來回暖。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