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姓名:李立國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高等教育理論與管理,教育思想史
學習與工作經歷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碩士、博士
2001年起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2001—2006年任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助理
自2005年1月起任學校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
現(xiàn)聘崗位:
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教育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fā)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執(zhí)行副主任,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主編。
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規(guī)劃”專家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專家組成員,教育部“試點學院”專家組成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編寫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專家組成員
學術著作:
李立國,《古代希臘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年。
李立國,《工業(yè)化時期英國教育變遷的歷史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向兵,李立國,《大學戰(zhàn)略管理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娟,李立國,《大學協(xié)會組織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年度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三作者)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年度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年度報告200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參著)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年度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年度報告201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參著)
吳式穎,任鐘印主編,《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三作者)
張斌賢主編,《西方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參著)
學術論文:
1、李立國,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大學教育科學》2012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9期全文轉載
2、李立國,黃海軍,我國省域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布局,《復旦教育論壇》,2012年第1期
3、李立國,大學教師職業(yè)特性探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4、黃海軍,李立國,我國研究生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于1996—2009年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5、李立國,“文化自塑與文化自信——我國大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當代使命”,《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李立國,喬立英,韋金伶,“省域視野下的我國研究生教育布局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4期。
7、李立國,曾旭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應研究”,《復旦教育論壇》,2011年第2期。
8、李立國,陳露茜,“新自由主義對于高等教育的影響”,《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11年第7期轉載。
9、李立國,“大學競爭特性探析”,《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1年第2期。
10、李立國,黃海軍,“邁向高等教育的強國之路——我國距離世界高等教育強國還有多遠”,《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5期轉載。
11、李立國,“論高等學校的綜合發(fā)展與特色辦學”,《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12、李立國,趙義華,黃海軍,“論高校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中國高教研究》,2010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6期轉載。
13、李立國,胡莉芳,周平,“來華留學教育發(fā)展趨勢與戰(zhàn)略選擇”,《復旦教育論壇》,2010年第1期。
14、李立國,“從一流大學到高等教育強國: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變”,《復旦教育論壇》,201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7期轉載。
15、李立國,詹宏毅,“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科結構變化分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3期。
16、李立國,“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教師流動機制研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17、李立國,“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與當代價值”,《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18、牛維麟,李立國,詹宏毅,“大學校長職業(yè)化的探究與啟示”,《中國高等教育》,2009年第11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9年第8期轉載。
19、李立國,“推進高校特色辦學更需合理競爭”,《中國教育報》,2009年3月3日。
20、李立國,胡娟,《教育研究的黃金時期》,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報告2008-200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21、胡娟,李立國,“大學校長成長為教育家需良好制度環(huán)境”,《中國教育報》,2008年11月25日;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8年第12期轉載。
22、李立國,詹宏毅,“中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科結構比較分析”,《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第8期。
23、李立國,詹弘毅,“比較視野下的我國研究生教育學科結構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9年第4期轉載。
24、李立國,“大學辦學綜合化與特色化的內涵及其關系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
25、李立國,詹宏毅,“中國博士生教育的增長速度與質量保障——中美比較的角度”,《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26、李立國,詹宏毅,“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科結構比較分析”,《復旦教育論壇》,2008年第6期。
27、李立國,《現(xiàn)代化視野下的教育史發(fā)展階段研究》,載《探索外國教育史研究的新領域與新方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28、李立國,詹宏毅,《試論大學和諧文化的本質與特征》,載《2008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論文集》,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28、李立國,《英國工業(yè)化時期的大學與社會流動》,載《大學: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29、李立國,“以科學的理念引導大學排行健康發(fā)展”,《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
30、胡娟,李立國,王亞敏,“關于建立中國研究型大學聯(lián)合會的思考”,原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第4期。《新華文摘》,2007第12期全文轉載;
31、李立國,“不成熟排行會誤導公眾”,《中國教育報》,2007年第4月20日。
32、亞歷克斯·埃舍爾,馬斯莫·薩維諾;翻譯:王亞敏,侯書棟,李立國,“差異的世界:大學排名的全球調查”,《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1期轉載。
33、劉向兵,李立國,“大學領導者在大學戰(zhàn)略管理中的作用”,《中國高教研究》,2006第7期。
34、李立國,“教育產業(yè)化的思想根源探析”,《中國高教研究》,2006年第5期。
35、李立國,“高校特色化戰(zhàn)略研究”,《北京教育》,2006年第2期。
36、李立國,“大學組織特性與大學競爭特點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2期轉載。
37、紀寶成,李立國,“近代大學校長和教育家對中國教育傳統(tǒng)的認識”,《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3期轉載。
38、李立國,“關于高校辦學特色的幾點認識”,《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第10期。
39、李立國,“突破認識教育公平的狹隘視野”,《中國教育報》,2006年4月17日。
40、李立國,“建立和發(fā)展中國研究型大學的政策選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41、劉向兵,李立國,“高等學校實施戰(zhàn)略管理的特點及效果”,《中國教育報》,2006年2月24日。
42、李立國,“GDP數(shù)據(jù)重調的教育解讀”,《中國教育報》,2006年1月23日。
43、李立國,“以學術同行評價與監(jiān)督為基礎建立教師聲譽制度”,《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
44、劉向兵,李立國,“從戰(zhàn)略規(guī)劃到戰(zhàn)略管理——高校管理發(fā)展的重要選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2期。
45、李立國,劉向兵,“比較優(yōu)勢、競爭優(yōu)勢與中國研究型大學跨越式發(fā)展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45、李立國,徐世勇,“信息不對稱理論與大學內部管理模式研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46、劉向兵,李立國,“高等學校實施戰(zhàn)略管理的理論探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47、劉向兵,李立國,“我國研究型大學實施戰(zhàn)略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初探”,《中國高教研究》,2004年第7期。
48、李立國,“西方國家公立學校民營化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3期。
49、李立國,“學術權力的特征與運行機制”,《學術界》,2004年第3期。
50、李立國,“宗教改革與西方教育現(xiàn)代化的起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51、李立國,“探尋教育現(xiàn)代化的歷史源頭——兼論工業(yè)化不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起點”,《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52、李立國,“美國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53、李立國,“教育發(fā)展觀的批判與反思”,《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3期。
研究課題:
主持了8項課題,國家課題2項,省部課題5項,國際合作課題1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我國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結構與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適應性研究(2009-201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類)課題1項:古希臘教育發(fā)展史研究(2004-2007)(已結項)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課題1項: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與農村家庭教育投入關系的實證研究(2008-2010)(已結項)
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五”重點課題1項:構建高校戰(zhàn)略聯(lián)盟、促進北京地區(qū)高校校際資源共享(2005-2008)(已結項)
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一五”重點課題1項:中央在京高校服務首都發(fā)展的模式研究(2009-2012)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1項:北京高校學科專業(yè)結構調整優(yōu)化研究(2008-2011)
教育部委托課題1項:“質量工程”在不同區(qū)域和類型高校的分布及影響研究(2010-2012)
國際合作課題1項:東亞大學國際化與留學生流動研究(2011-2014)
獲獎情況:
參著的《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獲得國家圖書獎;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報告》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聯(lián)系方式:
辦公電話:010-82509581
電子郵箱:liliguo@ruc.edu.cn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wǎng)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