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張九童:心懷月亮夢想 追逐太陽人生
從沒有人想到張九童能走這么遠,甚至包括張九童自己。
這曾是一個被醫生診斷為“可能終生弱智或不會行走”的孩子。一路跌跌撞撞,在27年的生命歷程中他留下的足跡讓不少同齡人難以企及:即將獲得博士學位,著述三百余萬字,多年投身殘疾人公益及理論研究……
這同樣是一位有態度的年輕人。在不斷與命運抗爭的27年中,幸福于他,不僅是“有追求,不卑怯,每一天都有希望”,同時還意味著“讓他人感受快樂,在奉獻中創造生活”。
“認識殘疾的過程漫長而艱難”
從出生起,九童及家人就踏上了日復一日、攜手前行的艱難道路。
因出生時難產缺氧,小九童生下來不會哭也不會吃,隨即被診斷為腦癱,大夫說:“這孩子將來,一是可能弱智,二是可能終生不會行走。”
面對撫養還是放棄的艱難抉擇,父親張進生堅定地說:“我們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創造生命的奇跡。”為此,家人特意給他起名叫“九童”。“九”是最大的自然數;“童”則希望他將來無論遇到什么挫折,也要永葆童心,永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由于腿部僵硬,小九童直到3歲才邁出了人生第一步。在此之前是反復的練習: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盡管膝蓋上綁著母親特制的厚棉墊,仍被磕得鮮血直流。小九童安慰母親:“到我上學的時候,膝蓋就會變成鋼板了!”
1995年9月,九童背起書包,踏上了艱難的求學之路。寫字,對別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卻讓九童費盡氣力。由于雙手的肌張力極高,九童只能使勁用手攥著筆,胳膊因過度用勁鼓起一塊很大的肉包,可手指卻仍舊沒什么力量,一分鐘最多寫幾個字。
一次,母親實在看不下去了,代他寫了幾個字,他硬是含淚用橡皮狠狠地擦掉。此后,別人1小時完成的作業,他至少需花費4個小時,但小學6年沒落下一次作業,手上先是磨出血泡,最后結成厚厚的繭子。
上中學后,由于理化等作業繁多,內容龐雜,九童就用粉筆寫在地上,請媽媽抄上作業本,依然沒有落下一次。近十位老師把自己的教案借給他學習,在九童因病休息的日子里,同學們風雨無阻,給他送來了100多張小紙條,上面寫著當天的學習進度和親切問候。
對自己的身體,九童曾一度樂觀,期待某一天突然變好。他憧憬著軍人夢和籃球運動員夢。小學五年級時,他甚至寫下新世紀愿望:和同學一起奔跑在賽場上。
直至初二時,父親和他進行了一場正式的談話,告訴他真實的身體狀況。“當時猶如晴天霹靂,原來我是這樣的,開始真正意識到殘疾對自己意味著什么。”九童說。
短暫的消沉過后,在家人的鼓勵下,九童比以前更加樂觀和堅強。一個簡單的系鞋帶動作,他拆分為兩步,第一步練習了上百次,第二步練習了上千次。這種決不放棄的韌勁讓他學會了投籃、打乒乓球和羽毛球。
九童還學會了使用電腦,盡管只能用兩個食指敲字,一分鐘最多能打30個字,但電腦還是為九童插上了一雙創作的翅膀。
高中畢業時,他完成了800多篇文章,從中精選272篇,近46萬字,出版了處女作《九童作文》。由他主編的刊物《星河》,還被評為全國中學生優秀期刊。
奇跡被一個一個地締造,九童漸漸萌發了更大的夢想:上大學。
從大學夢到學術夢,逐夢腳步不曾停歇
尋夢、圓夢、追夢——九童將自身經歷比作不斷前進的過程。
歷經無數個咬牙前行的夜晚,2007年9月,九童終于圓了大學夢,入讀濱州學院。
大學期間,九童全身心投入新環境,盡最大努力發揮所長。他創辦了《政法報》,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學術、碰撞思想;他多才多藝,在學校、系里組織的各類征文、演講、朗誦比賽等活動中總少不了他的身影。2010年,他的第二本文集《仰望星空》出版。
這一次,九童仍沒有止步。對學術產生濃厚興趣的他決定向學術夢沖刺。又是一番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2011年9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
在這里,九童的學術熱情和學術修養讓他嶄露頭角。
“剛開始我曾有過擔心,他的身體狀況會不會影響正常學習,沒過多久,我發現之前的擔心是多余的。”九童的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萬光俠說,九童的勤奮與鉆研讓人印象深刻。
在平日課堂研討中,萬光俠發現,盡管語速較慢,但九童的反應非常迅速,對問題的見解獨到,“這和他平日知識儲備密不可分”。
同學路萍留意到,每次上課,九童必帶一支錄音筆,記不全的筆記回去聽錄音重新梳理,周末學術報告和講座他幾乎每場必聽,“同學們都佩服他學識淵博”。
在這所學校,九童參加各類學術活動70余場,連年在研究生綜合測評中獲得專業第一名,2012年榮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被評為學校優秀研究生,參與制作并擔任解說的紀錄片獲山東省廣播電視比賽一等獎。
2012年7月,九童被選拔為山東師范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全校共8名)。讀博期間,他參與導師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項目最終成果已正式出版。他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其中一篇剛剛入選CSSCI來源期刊《求索》。
“我們的心靈不需要輪椅”
“我的成長與其說是生命的奇跡,不如說是愛的奇跡。”2008年起,心懷感恩的九童開始關注身邊的殘疾人朋友。
2010年,九童被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和搜狐網聘為“中國腦癱救助海豚計劃愛心大使”。這項計劃將援助16名來自偏遠地區的腦癱患兒免費手術,當時,不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沒有太多信心。
九童飽含深情的講述讓所有家長淚流滿面,深受鼓舞。令九童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叫聰聰的孩子,最大的夢想是成為腦癱醫學專家。臺下的他聽得入神,目光中滿含堅毅。
從此,殘疾人公益成為九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曾數次在上海、山東等地參加腦癱救助公益活動;擔任無棣愛心小學名譽校長,與80多名殘疾孩子和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他還在全國各地舉行個人事跡報告會30余場,激發青少年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上海參加“全國貧困腦癱兒童海豚計劃救助儀式”時,九童陪同腦癱患兒參觀上海世博會。為了方便行動,主辦方要求腦癱患兒坐在輪椅上游覽。當一個患兒要求同九童合影時,九童說:“我們要站起來合影,因為我們的心靈不需要輪椅!”
讀博后,他利用自己的理論功底,開始從事殘疾人理論研究,參與中殘聯基金項目1項,采訪海內外優秀殘疾人數十人,對殘疾人的教育成長規律進行探索。
此外,他結合親身體驗,廣泛吸納哲學、教育學、醫學等各學科理論,即將出版兩本著作,對殘疾朋友的生存發展提出建議。
“中國有8300萬殘疾人,我也是其中一員,為這個龐大的、充滿希望又迫切需要關愛的弱勢群體盡微薄之力,是我永遠的追求!”九童這樣闡釋自己的公益夢。
著名作家、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特意寄來親筆信:“親愛的九童,讀了你的文字,我和很多人都很感動,這是一個健康的孩子都難以做到的,可是你卻以 自己頑強的斗志做到了,我們都應該學習你堅強的品格!我想,一個人身體有殘障是不幸的,但只要有美好的夢想,生活依然還會是幸福的,奮斗就是幸福啊!”
張九童將自己的夢想比作“月亮的夢想”:“如果把健全人比作太陽,那么殘疾人就是月亮。月亮之所以皓皓如銀,是因為有陽光的普照。但太陽和月亮的夢沒有區別,殘疾人和健全人的夢沒有區別,都是圓的。”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