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課程)以來,中國哪所頂尖中學培養出高考狀元人數最多?哪所中學是中國高考狀元的搖籃?哪些中學躋身2015中國頂尖中學排行榜百強?
2015年6月10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發布《2015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追蹤調查的1952-2014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狀元3000多人,這是艾瑞深研究院連續第9年獨家發布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恢復高考38年來,中國六星級大學最受高考狀元青睞,北京大學雄居2015中國高考狀元青睞大學排行榜榜首,中國科學院大學未能實現狀元零突破;港校退出省級高考狀元爭奪,轉戰二線爭奪地市級狀元;高考狀元并未“超凡脫俗”,志愿首選最賺錢熱門專業;昔日高考狀元畢業后多從事高薪職業,行業頂尖人才偏少,狀元成才率低于預期。
能否持續培養出高考狀元等高分考生群體是檢驗一所是否為“頂尖中學”重要標志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為中國目前最大規模、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基礎教育特別是中學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年度檢閱,也是檢驗一所中學能否育才、育出優才能力的重要標志,更是衡量一個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的教育盛典。中國大學排行榜第1人、艾瑞深研究院名譽院長蔣國華教授指出,能否持續培養出高考狀元等高分考生群體是已經成為目前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檢驗一所中學辦學水平高低、是否頂尖中學的重要指標,高考狀元數量多少體現了一所中學的師資力量的強弱、學生素質的高低、教學質量與領導班子管理能力等的高下、校園文化的優劣。高考狀元就是一所中學的“金字招牌”,一所中學培養的高考狀元的多與少對中學爭奪優秀生源、贏得教育主管部門肯定和社會認可、提升和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至關重要。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最新發布2015中國頂尖中學排行榜。
云師大附中連續3年問鼎中國頂尖中學排行榜榜首,堪稱“高考狀元搖籃”
報告顯示,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調查的1977-2014年中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最盛產省級高考狀元,培養了38位高考狀元,雄居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頂尖中學排行榜100強榜首,連續3年榮膺“中國高考狀元搖籃”美譽;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有28人,名列第2;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和海南中學各有23人,并列第3;太原五中有19人,列第5;南寧二中和銀川一中各有18人,并列第6;上海中學有17人,列第8;石家莊一中和烏魯木齊一中各有16人,并列第9。
位居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頂尖中學排行榜前二十的其他中學依次是哈爾濱第三中學、貴陽一中、海拉爾第二中學、重慶第一中學、衡水中學、長春外國語學校、重慶南開中學、北京四中、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湟川中學、西安高新一中、鎮海中學和石家莊二中等中學。全國培養高考狀元10人以上中學有30所,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夢工場”。中國大學排行榜第1人、艾瑞深研究院名譽院長蔣國華教授指出,曾經被譽為中國高中教育“神話”的黃岡中學1977-2014年僅培養5名狀元,列全國第76位,黃岡中學盛名之下,其實是不是難副,值得研究。
縣級中學難覓蹤影,凸顯教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
1977-2014年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就讀的“狀元中學”絕大部分都是各地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的省屬或省內經濟實力較強的地級市重點中學,擁有較豐富的行政資源、教育資源、學生資源和社會資源,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濃郁的特色校園文化,基本是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國字號”或“省字號”的“名牌中學”,即從辦學歷史、師生素質、辦學資源、校園文化四個指標衡量,堪稱我國各省區的“超級中學”;中國大學評價資深專家、艾瑞深研究院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指出,相對而言,辦學歷史短、優秀學生少、拔尖師資缺、校園文化弱、辦學資源差的普通市縣區中學在與這些名牌“狀元校”的全面比拼中明顯處于弱勢。
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上述邏輯在欠發達地區更加突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基礎教育較為發達地區的高考狀元畢業中學分布相對比較均衡,大中城市的重點中學和縣區的普通中學均能產出狀元,比如浙江、廣東、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江西和四川等地區。中國大學評價資深專家、艾瑞深研究院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指出,而經濟欠發達、文化較落后、基礎教育發展失衡的地區高考狀元畢業中學分布相對集中,如同“考研(課程)基地”一樣產生了眾多的“高考狀元工廠”,如青海、寧夏、海南、黑龍江、云南、內蒙古和吉林等地區,因為中學與中學之間差距較大,產生高考狀元的中學多集中在省會城市或大中型城市,很少有高考狀元產生于縣級中學或縣級市的中學。
2015中國頂尖中學排行榜100強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