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5年6月10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發布《2015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追蹤調查的1952-2014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狀元3000多人,這是艾瑞深研究院連續第9年獨家發布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恢復高考38年來,中國六星級大學最受高考狀元青睞,北京大學雄居2015中國高考狀元青睞大學排行榜榜首,中國科學院大學未能實現狀元零突破;港校退出省級高考狀元爭奪,轉戰二線爭奪地市級狀元;高考狀元并未“超凡脫俗”,志愿首選最賺錢熱門專業;昔日高考狀元畢業后多從事高薪職業,行業頂尖人才偏少,狀元成才率低于預期。值得關注的是,報告發布最新中國高考狀元姓名排行榜、中國高考狀元城市排行榜、中國高考狀元導師排行榜和中國最值得狀元報考大學及專業排行榜等,“王”姓最盛產高考狀元,狀元起名最愛“曉”字;上海中學畢偉玉培養5名狀元,堪稱“中國最牛高考狀元導師”。
高考狀元“陰盛陽衰”態勢持續增強,男狀元比例再創7年新低
報告顯示,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調查的2000-2014年中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女漢子”壓倒“須眉男”,女性狀元攀升至52.65%,男狀元跌至47.35%;對比1999年之前的全國高考狀元性別比例,現今高考男女狀元比例嚴重失調,“陰盛陽衰”態勢不減,男性高考競爭力持續下降,男孩危機此起彼伏。中國大學評價資深專家、艾瑞深研究院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指出,在2014年全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男狀元占比比2013年下降4.69個百分點,下跌幅度較大再創歷史新低,下降至40.43%;而女狀元比例上漲至59.57%,女性在全國高考中優勢地位更加突出。值得慶幸的是,男性在中國高考理科狀元榜上仍堅守傳統的霸主地位,男狀元占比高達64.82%,而在全國高考文科狀元中,女性已經遠超男性,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占比70.16%,稱霸全國考壇。
艾瑞深研究院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指出,整體而言,在2000-2014年的中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女狀元所占比例總體略高于男狀元,可謂巾幗不讓須眉;15年間,男狀元接近或高于50%的年份有 7年,約占47%。按時間序列做趨勢分析,大致在50%這個平衡點(即“一半對一半”)左右出現隨機漲落。但從2011年開始,女狀元比例就以每年近5%的速度攀升,上升勢頭迅猛,男女狀元比例差距逐漸拉大,大有女漢子獨霸全國高考之勢。相比而言,男狀元除了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10年、2011年的所占比例略高于女狀元外,其它年份則是巾幗遠勝須眉;2007年男狀元占比為37.21%創下2000年以來的最低記錄,而2014年則創下最近5年來的男狀元比例新低。
2000-2014年中國高考狀元性別構成情況
年份
|
男狀元比例
|
女狀元比例
|
2014年 | 40.43% | 59.57% |
2013年 | 45.12% | 54.88% |
2012年 | 49.38% | 50.62% |
2011年 | 54.32% | 45.68% |
2010年 | 53.85% | 46.15% |
2009年 | 48.15% | 51.85% |
2008年 | 43.66% | 56.34% |
2007年 | 37.21% | 62.79% |
2006年 | 39.47% | 60.53% |
2005年 | 44.00% | 56.00% |
2004年 | 52.70% | 47.30% |
2003年 | 54.41% | 45.59% |
2002年 | 38.03% | 61.97% |
2001年 | 55.84% | 44.16% |
2000年 | 60.00% | 40.00% |
合計 | 47.35% | 52.65% |
現行高考模式“偏愛”女性,“拯救男狀元”刻不容緩
2000年以來中國女性已逐步在全國高考競爭中“稱雄”,從最初的“三分天下有其一”逐漸走向“頭頂半邊天”,近四年來女狀元所占比例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遞增,從發展趨勢來看大有“一枝獨秀”之勢。中國大學評價資深專家、艾瑞深研究院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指出,全國高考男女狀元比例嚴重失衡,這與目前社會各類杰出人才中男性占絕對優勢呈現“倒掛”之態。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杰出人才中男性歷來占主導優勢,當下高考狀元“陰盛陽衰”態勢不容輕視,男性在高考中的傳統優勢和競爭力逐漸喪失,“拯救男狀元”應成為當前全國基礎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蔡言厚教授表示,我國社會進步男女日趨平等,家長愿意為女孩接受優質教育進行投資、高考科目設置中語言類科目偏多,考試內容中考察記憶能力的比例過高、女生心理發育較男生更快,細致耐心度比男生更高是導致高考賽場特別是高考狀元性別爭奪戰中出現“陰盛陽衰”格局的三大原因。
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并逐漸深化,使教育功能價值逐漸回歸學生本位;21世紀初在大學啟動自主招生工作,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逐漸形成多元評價體系。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優秀男生敢于突破應試教育的束縛,堅持走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道路,而目前各地區高考全國統考或分省自主命題的考試科目、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仍然是應試教育的各種翻版,這大大增加了素來刻苦努力的優秀女生考取高考狀元的機會。艾瑞深研究院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呼吁,要想改變目前全國高考以狀元為代表的高分考生“陰盛陽衰”的不利局面,應盡早對高考形式、高考科目和高考內容等進行綜合性、系統性、漸進性改革,特別是英語等語言類高考科目的分數要適當下調或考試次數要適當增加、恢復數理化高考科目的難度及分數、增加各高考科目綜合分析和實踐應用類題目等,使高考成為選拔思考者而非應試者的人才選拔制度,最終加速國家教育改革進程,特別是破解所謂“應試教育”、“學生負擔過重(即減負)”等“教育沉疴”或“考試頑疾”,有效回答“錢學森之問”。
女狀元稱霸全國18省,男狀元版圖進一步萎縮
報告顯示,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調查的2000-2014年中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男狀元比例超過60%的地區僅有3個省市。其中,山西省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首位,男性狀元所占比例全國最高,為67.74%;湖北省退居第二,男性狀元占比為64.71%;山東省62.11%名列第三。而在全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北京市女性狀元所占比例為67.65%,全國最高排名第一,其次是福建省和河北省,均為66.67%;其中,全國共有18個省市自治區女狀元比例超過男狀元,北京、福建、河北、遼寧、黑龍江、江蘇和天津等7省市女狀元比例均超過60%。
艾瑞深研究院名譽院長蔣國華教授認為,出現上述情況可能的影響因素很多,但主要與各地區的文化傳統和主流價值觀有重要關系。比如男狀元最多的山西,男性歷來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主角,依靠能源致富的傳統正在轉型,男性晉商開始向儒商邁進;福建,雖有詩書傳家的傳統,但商業文化更為濃厚,男性飽受商業氣息熏陶,而女性更為勤勞善良刻苦,所以女狀元多;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比較男性中心主義的地區,儒家強調讀書,于是山東男狀元多。男狀元較多的江西是一個強調耕讀傳家的地區,而內蒙古男狀元較多則與蒙古族男女分工不同和民族傳統習俗有關。
2000-2014年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性別構成
名次
|
地區名稱
|
男狀元比例
|
女狀元比例
|
1 | 山西 | 67.74% | 32.26% |
2 | 湖北 | 64.71% | 35.29% |
3 | 山東 | 62.22% | 37.78% |
4 | 安徽 | 59.57% | 40.43% |
5 | 廣東 | 54.84% | 45.16% |
6 | 甘肅 | 54.29% | 45.71% |
7 | 河南 | 52.78% | 47.22% |
7 | 江西 | 52.78% | 47.22% |
8 | 內蒙古 | 52.38% | 47.62% |
10 | 寧夏 | 51.43% | 48.57% |
11 | 新疆 | 50.98% | 49.02% |
12 | 重慶 | 50.00% | 50.00% |
13 | 廣西 | 48.48% | 51.52% |
14 | 陜西 | 47.06% | 52.94% |
15 | 四川 | 46.88% | 53.13% |
16 | 青海 | 46.43% | 53.57% |
17 | 海南 | 45.45% | 54.55% |
18 | 上海 | 44.74% | 55.26% |
19 | 湖南 | 44.44% | 55.56% |
20 | 云南 | 43.18% | 56.82% |
21 | 吉林 | 42.50% | 57.50% |
22 | 浙江 | 41.86% | 58.14% |
23 | 貴州 | 41.03% | 58.97% |
24 | 天津 | 37.14% | 62.86% |
25 | 江蘇 | 36.11% | 63.89% |
26 | 黑龍江 | 35.14% | 64.86% |
27 | 遼寧 | 34.38% | 65.63% |
28 | 福建 | 33.33% | 66.67% |
28 | 河北 | 33.33% | 66.67% |
30 | 北京 | 32.35% | 67.65% |
女狀元稱霸高考考場,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貢獻最大
中國大學排行榜第1人、艾瑞深研究院名譽院長蔣國華教授指出,如果把時間跨度再放大,美國華盛頓大學曾對1665-2010年這345年間的1800個學科領域男女學者所發表的論文進行過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盡管女性學者的學術論文發表趨勢正在好轉,但是,在200萬篇學術文章中,女性學者的諸項指數均明顯低于男性。比如,在這345年間,在全部論文的作者中,女性作者僅僅占22%,且其中女性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更少,只有19%。再次,從論文作者排名位次看,女性作者大多排在第三、四甚至第五及更靠后的位置。迄今為止的包括基因科學在內的研究表明,男女兩性確有生物學上的天然差異,比如,男性的大腦比女性的大腦要大15%~20%。不僅如此,這些差異廣泛存在于大腦結構、大腦的內容物、大腦的功能等諸多方面。
一般而言,男性更善于空間任務和運動技巧,而女性則比較擅長記憶和語言。但是,并沒有證據證明兩性間這樣的生物學差異與優勢覆蓋了全部的男性或女性。英國心理學家則更是認為,性別差異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大腦中的。相反,它是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有周圍的環境塑造和調整。過去,人們過分偏重了生物學因素,典型的說法即是硅谷的“一些高管將這種狀況歸咎于基因”。艾瑞深研究院名譽院長蔣國華教授指出,事實上,“社會環境會對你是誰,你怎樣思考以及你要做什么產生影響。”歸根到底,男女兩性大腦的確存在天然區別,但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后天環境并沒有改變男女腦子結構及其性狀,而只是讓男女中間都具有優秀性狀的那部分男人和女人發展得更充分了。這很可能是迄今對于我國高考出現所謂“陰盛陽衰”現象的最科學的解析。
一項跨文化研究結果顯示,從大多數國家數學考試高分獲得者的比例看,男生始終是多于女生。艾瑞深研究院名譽院長蔣國華教授指出,在當代,男女的這個差距在不斷縮小,說明能力和成績差異并非是一道絕對的一成不變不可跨越的鴻溝。男女兩性大腦各有特點,各有所長,男女兩性互補,構成一個有機而多彩的世界。2000年以來,中國高考狀元出現“陰盛陽衰”的暫時現象,這可能是人類在追求兩性平等的偉大征程上中國基礎教育的引領性貢獻,未來也會消失。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