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傳媒大學招辦公布了一份名單,11名社會知名人士借助“申請審核制”通過博士初審資格,其中包括春晚總導演哈文、原搜狐網總裁劉春、《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等。面對這份“豪華陣容”,輿論嘩然。
2013年3月,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其中指出博士研究生選拔要逐步推行“申請-審核”機制。按照國際通行的做法,博士研究生選拔大都實行申請制。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在人才選拔上已開始與國際接軌。千百年來,中國的人才選拔從未擺脫考試的傳統路子,這是一種最典型的分數思維。中國傳媒大學為“博士申請制”留出一定的名額指標,也是在進行新的探索實踐,在改革思路上無疑是可貴的,是一次標志性的觀念突破。
更為重要的是,“博士申請制”將選拔的權力下放給導師,也可以理解為對學科內涵的尊重與回歸。要知道,對于具體的學科來說,只有導師最了解這個學科需要什么樣的能力儲備,以及是否需要很高的英語水平。
由“分數制”改為“申請制”,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學校究竟審核什么?教育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明確給出的答案是“強化對科研創新能力和專業學術潛質的考察”。如何考察申請者的學術能力?國外通行的做法是綜合參照申請者的研究計劃、學術成果、成績單、推薦信等材料。然而,中國傳媒大學公布的“博士申請制”招生辦法中,在“選拔基本條件”中,只是列出了“金話筒”、“中國新聞獎”、“大型綜藝節目總導演”等業務光環,這在博士選拔導向上似乎偏離了國際通行做法。
面對中國傳媒大學公布的那份“豪華名單”,難免不讓人聯想些什么。其實,我們并不懷疑那些社會知名人士的學術能力,只是從博士教育的本質來看,這些公務纏身的媒介精英能否“泡得了圖書館”、“坐得住冷板凳”可能還是一個問題。再聯想到媒體頻頻曝出的官員和明星博士論文不達標問題,公眾對此質疑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公眾之所以對這份名單極為敏感,不能不提到以往博士錄取中存在的諸多隱性的“關系問題”。在中國,博士被附加了很多學術之外的東西。一個怪現象是,那些在政界、商界取得成功的人,總能輕易地在博士學位這里上演“贏家通吃”的大戲。也正因為如此,當我們提到“博士申請制”,才會特別強調回歸博士選拔的純粹性和專業性。
必須承認,“博士申請制”是回歸學科內涵和學歷本質的重要改革舉措,其意義注定是深遠的。初衷雖好,但如何保證在落實環節不變樣、不走形?對于“博士申請制”而言,究竟審核什么以及如何審核,無疑需要細化相應的選拔標準,尤其是確保透明、公開的監督渠道,嚴格看緊那些可能留有人為操作空間的模糊區域,莫讓好政策成為特權的綠色通道。(作者系高校學者)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