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了嬰兒階段,就來到了幼兒階段,雖然在很多人的意識里,對這兩個階段的區別感覺比較模糊,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兩個階段還是有很多區別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16考研心理學對這部分內容是如何做出詮釋的。
幼兒的游戲
1.游戲理論
(1)早期傳統理論:霍爾—復演說;席勒—斯賓塞—精力過剩說;彪勒—機能快樂說;格羅斯—生活準備說;拉扎勒斯-帕特瑞克—娛樂放松說;博伊千介克—成熟說。
(2)當代游戲理論:①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游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愿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艾里克森認為游戲是思想與情感的一種健康的發泄方式,是自我的機能,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可以修復他們的精神創傷。“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②認知理論:皮亞杰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新的復雜客體和事件的方法,是鞏固和擴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為結合起來的手段,兒童在游戲過程中并不發展出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于先前存在的結構。感知運動期為練習游戲,前運算期出現象征性游戲,具體運算階段出現了真正的有規則的游戲。③學習理論:桑代克認為,游戲是一種學習行為,遵循效果律和練習律,受到社會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響。班杜拉認為,在兒童的游戲過程中,他們模仿成人的社會活動,在游戲中,他們學會既堅持自己的權利同時又服從游戲團體正概念的要求。
(3)其他理論:①伯萊恩、艾利斯、哈特和費恩的覺醒—尋求理論。游戲與中樞神經系統覺醒狀態有關。②巴特森的元交際理論:強調游戲的信息交流特點。③薩頓·史密斯的行為適應說:游戲有利于發展適應性,強調游戲中的“假裝”作用。
2.游戲種類及其發展
(1)按目的性分為創造性游戲(角色扮演、建造、表演)、教學游戲和活動游戲。
(2)皮亞杰按認知發展階段分為練習游戲、象征(假裝)游戲和有規則游戲。
(3)帕騰按社會化程度分為無所用心的游戲、旁觀者行為、單獨游戲(2~3歲)、平行游戲(2~4歲達到高峰)、聯合游戲(4歲后達到高峰)、合作游戲(5歲)。
幼兒心理發展有幾個特點:一是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浮潛狀態;二是幼兒的情緒容易起伏,不易被自己所控制;三是個性萌芽開始顯露。盡管寶寶幼小,但許多個性方面的東西已經略微地有所顯現。比如說有的孩子膽小怕生,而有的孩子卻活潑開朗,這也是性格的雛形狀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