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了嬰兒階段,就來到了幼兒階段,雖然在很多人的意識里,對這兩個階段的區別感覺比較模糊,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兩個階段還是有很多區別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16考研心理學對這部分內容是如何做出詮釋的。
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一)
1.幼兒道德認知發展
(1)幼兒道德認知是指幼兒對是非、善惡行為準則和社會道德規范的認識。
(2)皮亞杰是第一位系統研究兒童道德認知問題的心理學家,采用臨床談話法,即對偶故事法。
(3)皮亞杰根據研究將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按順序分為三個階段:①前道德階段:行為直接受行為結果支配,該階段兒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②他律道德階段:道德實在論階段,5~10歲,受自身以外的標準支配,認為規則是不可變的,根據行為的結果判斷行為,具有從他性和情境性。③自律道德階段:道德相對論階段,10歲以后,受自己主觀價值標準支配,意識到規則是可變的。皮亞杰認為,道德認知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幼兒期是道德發展的基礎時期。
2.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先后包括理解性別、獲得標準、取得認同和形成偏愛四個過程。
(1)性別的認同(理解性別):包括正確使用性別標簽、理解性別穩定性、理解性別堅定性和理解性別的發生學基礎。兒童先理解自我的性別堅定性,然后是同性他人,最后是異性他人。一般5到7歲兒童才理解性別的堅定性。
(2)性別角色的認同:2.5歲的兒童就有一些關于性別角色標準的知識;2.5歲就有性別角色偏愛;6歲就有性別刻板印象。
(3)性別化的理論:①社會生物學理論。強調兩性間發生學和荷爾蒙的差異在兒童性別化過程中的決定作用。②精神分析理論。與同性別父母認同的結果。③學習理論。觀察學習和工具性條件反射的結果。④認知理論:兒童首先學會完成性別的分類任務,在此基礎上,他們更容易感受、注意、記憶那些與自己性別一致的活動和行為,發展與自己性別相聯系的行為模式。⑤Bem提出了雙性化理論模型,把性別角色類型分為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和未分化等四種。雙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3.同伴關系
(1)同伴關系的作用:有利于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①可以滿足歸屬和愛以及尊重的需要;②為兒童提供了學習他人反應的機會;③同伴是兒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參照框架;④同伴是兒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個來源。
(2)同伴關系的發展:兒童早期的友誼一般是松散、脆弱的。
(3)同伴關系的訓練:同伴關系不良將導致社會適應困難,易出現退學、孤僻、退縮、冷漠、壓抑、其他問題及加入不良團伙乃至犯罪。干預方案具體包括:①兒童學習有關交往的新原則和概念(合作、參與等);②幫助兒童將原則和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特殊行為技能(如某種親社會行為);③同伴交往活動中樹立新的目標;④促使已獲得的行為保持并在新情境中概化;⑤增強兒童與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
幼兒心理發展有幾個特點:一是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浮潛狀態;二是幼兒的情緒容易起伏,不易被自己所控制;三是個性萌芽開始顯露。盡管寶寶幼小,但許多個性方面的東西已經略微地有所顯現。比如說有的孩子膽小怕生,而有的孩子卻活潑開朗,這也是性格的雛形狀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