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809微機原理與應用
一、考試要求
科目主要考查兩大方面:一方面考查微型計算機硬件結構和原理;另一方面考查計算機應用軟件的數據結構原理和基本算法。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微機的發展概況及系統組成、接口的類型及功能;x86微處理器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內外部特性、總線周期、存儲管理;微型計算機各個部件的組成和工作原理;總線的概念、組成及類型。軟件方面主要包括:計算機是如何處理、組織和操作數據。如何評價算法的時間和空間復雜度。內容包括線性結構、樹形結構、圖、排序算法、查找算法等。
二、考試內容
硬件部分
1、微型計算機基本結構
a)計算機中的數和字符
b)微機的基本結構
c)微機的軟件系統
d)微機系統的發展
2、微處理器的功能結構
e)8086的內部結構
f)8086的寄存器結構
g)8086的存儲組織
h)8086的I/O組織
i)32位微處理器
3、第3章指令系統與尋址方式
j)8086尋址方式
k)8086指令格式
l)8086指令系統
m)80x86尋址方式及指令的擴充
4、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n)匯編語言概述
o)偽指令
p)程序的基本結構
q)子程序結構
r)宏和條件匯編
5、處理器外部特性與輸入/輸出
s)處理器外部特性
t)I/O接口概述
u)處理器與外設的數據傳送方式
6、存儲器
v)多級存儲體系
w)半導體存儲器
x)內存儲器的組織
y)Cache基本原理、結構和策略
7、中斷與定時技術
z)中斷的基本概念
aa)8086的中斷系統
bb)可編程中斷控制器8259A
cc)8259A應用舉例
dd)硬件中斷服務程序的編寫
ee)定時與計數技術
8、常用接口技術
ff)可編程并行接口8255A
gg)串行接口
hh)DMA傳輸
ii)數/模、模/數轉換
9、外部設備接口
jj)鍵盤接口
kk)打印機接口
ll)顯示器接口
10、總線技術
mm)ISA總線
nn)PCI總線
oo)USB總線
軟件部分
1、基本知識
a)基本術語
b)算法描述及分析
2、線性表
c)線性表的定義和運算
d)線性表的順序表存儲結構
e)鏈表
f)串
3、棧、隊列和數組
g)棧
h)隊列
i)數組
j)棧的應用——棧和遞歸
4、樹
k)樹的概念
l)二叉樹
m)二叉樹的遍歷
n)線索二叉樹
o)樹和森林
p)哈夫曼樹
5、圖
q)基本概念
r)圖的存儲結構
s)圖的遍歷算法及其應用
t)最小生成樹
u)有向無環圖
v)最短路徑
6、查找
w)基本概念
x)順序表的查找
y)樹表的查找(二叉排序樹的查找)
z)散列表的查找
7、排序
aa)基本概念
bb)插入排序
cc)交換排序
dd)選擇排序
ee)歸并排序
8、文件
ff)常見文件組織形式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3個小時,滿分150分;
2、題目類型:硬件部分和軟件部分各占一半,基本題分數為90分左右,較難題目和綜合類題目占60分左右。主要題型為填空題、選擇題、問答題。
810控制工程基礎
一、考試目的
《控制工程基礎》課程考試旨在考核自動控制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注重考核學生對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與掌握、熟練的基本運算能力和運用自動控制相關知識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自動控制系統的一般概念
理解和掌握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術語和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負反饋控制原理,能確定控制系統的被控對象、被控量和給定量。掌握繪制系統方框圖的方法。了解自動控制系統的組成和分類,及對自動控制系統穩、準、快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
了解數學模型的概念、表達方式,掌握一般物理系統微分方程的列寫。熟悉拉氏變換的定義、性質,常見的簡單時間函數的拉氏變換式,可根據拉氏變換的性質求解較復雜時間函數的拉氏變換和拉氏反變換。
理解并掌握傳遞函數的概念、性質。理解典型環節的概念。熟悉典型環節的傳遞函數。
理解并掌握控制系統結構圖的運算法則、相加點和分支點的移動法則以及簡化方法。掌握控制系統的前向通道傳遞函數、反饋通道傳遞函數、開環傳遞函數、閉環傳遞函數、偏差信號傳遞函數的定義和求法。理解并掌握控制系統信號流圖及梅遜公式。
第三章控制系統的時域分析
了解控制系統的典型輸入信號,及時域響應指標定義。熟悉并掌握一階系統的瞬態響應及性能指標。熟悉二階系統的瞬態響應分析及其與極點之間的關系,重點掌握二階系統的瞬態響應指標與參量z、wn間的關系及計算。
理解系統穩定性概念以及穩定的充分必要條件。重點掌握判斷穩定性的代數判據及應用。能運用勞斯-赫爾維茨穩定判據判定系統的穩定性。
了解穩態誤差的概念、定義、類型。理解并掌握系統穩態誤差的計算方法及用終值定理計算穩態誤差的前提條件。理解并掌握系統類型與靜態誤差系數的關系。掌握控制系統穩態誤差的計算。理解并掌握各靜態誤差系數的計算,動態誤差系數的計算,特別是非單位反饋系統穩態誤差的計算。
第四章控制系統的根軌跡分析法
掌握根軌跡的基本方程和根軌跡繪制的基本條件與思路。掌握繪制負反饋閉環控制系統根軌跡的基本規則。掌握利用根軌跡求閉環極點的方法,估算系統性能指標與改善系統品質的方法。了解廣義根軌跡的繪制方法。
第五章控制系統的頻域分析法
掌握頻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頻率特性的兩種主要表達方式:幅相頻率特性、對數頻率特性。熟悉典型環節的頻率特性。了解最小相位系統的概念。
熟悉系統開環頻率特性(奈奎斯特圖和伯德圖)的繪制。掌握利用實測開環幅頻特性確定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的方法。
理解和掌握奈魁斯特穩定判據及應用。理解并掌握系統相角裕度與幅值裕度概念、圖示及計算。掌握系統頻域性能指標與時域性能指標的聯系。
了解并掌握分析開環系統在低、中、高頻區域上頻率特性與控制系統性能間的關系。
第六章控制系統的校正
了解控制系統校正的概念、校正的實質、校正的方法、校正裝置的形式。熟悉串聯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滯后校正、相位滯后-超前校正裝置的特點、頻率特性、作用。掌握串聯校正裝置的設計方法。掌握反饋校正的特點。掌握反饋校正裝置的設計方法。掌握系統校正前后的性能指標的變化
三、試題結構
1、考試時間3小時,滿分150分;
2、基本概念10%,分析證明20%,綜合計算70%。
811概率論
一、考試目的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概率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同時,考察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計算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概念清楚,對定理理解準確,基礎知識掌握扎實,還要求有較強的計算能力,對概率論的理論方法能靈活應用。
二、考試內容
1、概率論的基本概念
1)隨機試驗、隨機事件及其運算
2)概率的定義及概率的性質
3)概率空間的概念
4)條件概率和三個重要公式
5)事件的獨立性
6)貝努利試驗和二項概率公式
2、一維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1)隨機變量的概念和分布函數
2)離散型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3)連續型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4)六個常用的分布
5)隨機變量函數的分布
3、多維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1)多維(離散型和連續型)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2)邊緣分布、條件分布和隨機變量的獨立性
3)多維隨機變量(包括二維到二維)函數的分布
4、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
1)一維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方差和矩
2)數學期望、方差的性質
3)常用分布的數學期望和方差
4)二維隨機變量的協方差(矩陣)和相關系數及其性質
5)切比雪夫不等式和柯西-施瓦茲不等式
5、隨機變量的特征函數
1)(一維和多維)隨機變量的特征函數及其性質
2)n維正態(高斯)隨機變量的性質
6、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
1)馬爾科夫大數定律、切比雪夫大數定律、貝努利大數定律和辛欽大數定律
2)獨立同分布的中心極限定理和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極限定理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2、題目類型:填空題、計算題、證明題。
812工商管理基礎
一、考試目的
主要考察考生管理、經濟等知識體系的綜合掌握,以及理論聯系實踐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系統地掌握微觀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相應的分析方法,并且能夠靈活運用相關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二、考試內容
1、管理學考試內容
(1)管理與管理學
(2)管理思想的發展
(3)管理的基本原理
(4)管理的社會責任
(5)管理的基本方法
(6)決策
(7)計劃
(8)組織設計
(9)人員配備
(10)組織變革與組織文化
(11)領導與領導者
(12)激勵
(13)溝通
(14)管理信息
(15)控制、控制過程及方法
(16)創新
2、微觀經濟學考試內容
(1)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
(2)效用論
(3)生產論
(4)成本論
(5)完全競爭市場
(6)不完全競爭的市場
(7)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
(8)一般均衡論理論
(9)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三、試題結構
1、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2、題目類型:名詞解釋、簡答題、計算題、論述題。
813管理工程基礎
一、管理學部分
第一章、管理活動與管理理論
一、管理的定義、職能、角色與屬性
二、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三、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四、企業道德與社會責任
五、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
六、管理流派及當代管理學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信息獲取與決策
一、信息的定義、評估與特征
二、信息系統
三、決策的依據、類型
四、決策的相關理論
五、決策過程與決策方法
第三章、計劃與組織
一、計劃的類型與編制過程
二、企業遠景與使命
三、戰略環境分析與選擇
四、目標管理、滾動計劃法和網絡計劃技術
五、組織設計的任務、原則及影響因素
六、組織的部門化與層級化
七、人力資源計劃與績效評估
八、組織變革的動因、類型、目標、內容
九、組織文化及其發展
第四章、領導與控制
一、領導的內涵、類型與領導方式
二、激勵原理、激勵的內容理論、過程理論與強化理論
三、激勵的一般形式和實務
四、溝通原理、沖突管理、有效溝通的障礙及其實現
五、組織沖突與談判
六、控制類型、控制過程、有效控制與控制方法
第五章、管理創新
一、創新的類別與特征
二、創新職能的基本內容
三、創新過程和創新活動的組織
四、企業創新的內涵和貢獻
五、技術創新的源泉
六、創新的過程和組織
七、技術創新戰略及創新選擇
八、企業制度創新與企業層級結構創新
九、企業文化的功能、特點和企業文化創新
二、運籌學部分
第一章線線規劃與單純形法
1.1線性規劃問題和數學模型
1.2線性規劃圖解法
1.3線性規劃解的概念和單純行法
1.4單純行法的一些具體問題
第二章對偶理論與靈敏度分析
2.1線性規劃問題的對偶及其變換
2.2線性規劃的對偶定理
2.3對偶單純行法
2.4線性規劃的靈敏度分析
第三章運輸問題
3.1運輸問題的數學模型的特點及其求解
3.2運輸問題迭代計算中的具體問題
第四章整數規劃
4.1整數規劃問題數學模型的特點及其求解思路
4.2任務分配問題及其求解方法
第五章動態規劃
5.1動態規劃模型的最優性原理及其算法基本思路
5.2離散型動態規劃模型特點及其求解
5.3連續型動態規劃模型特點及其求解
第六章圖與網絡分析
6.1圖和網絡的基本概念
6.2樹圖和最小生成樹
6.3最短路徑問題的求解
6.4網絡最大流、最小截集的求解
第七章隨機服務理論概述
7.1隨機服務系統的基本組成
7.2負指數分布定義和特點
7.3泊松輸入定義和特點
7.4生滅過程的概念及其穩態解
第八章生滅服務系統
8.1M/M/n損失制系統特點及其計算
8.2M/M/n等待制系統特點及其計算
第九章存儲理論
9.1確定型存儲模型求解基本思路和計算
9.2隨機存儲模型求解基本思路和計算
第十章決策理論
10.1不確定型決策
10.2風險型決策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2、內容比例:管理學約100分,運籌學約50分;
3、題目類型:概念題、簡答題、計算題。
814中西方哲學史
一、考試要求
要求考生系統地掌握中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線索及其主要思想。
二、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分為西方哲學史和中國哲學史兩個部分
(一)西方哲學史考試內容
第一編古代哲學
第一章早期希臘自然哲學
第二章古典時期的希臘哲學
第三章晚期希臘哲學
第二編中古哲學
第四章教父哲學
第五章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第三編近代哲學
第七章經驗論和唯理論
第八章法國啟蒙哲學
第九章德國古典哲學
第十章黑格爾之后的哲學思潮
(二)中國哲學史考試內容
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
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
第三章諸子的由來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師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第六章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第八章名家
第九章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第十一章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兩漢儒學
第十三章魏晉談玄之風
第十四章南北朝儒釋道三教之爭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之宗派
第十六章韓愈李翱柳宗元劉禹錫
第十七章宋儒之道學
第十八章元明諸儒之繼起
第十九章清儒之標榜漢學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2、題目類型: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
3、考試內容比例:西方哲學史約50%中國哲學史約50%。
815法學綜合
(法理學、知識產權法、行政法、國際商法分值均分)
法理學
一、考試目的
要求考生系統地掌握法學基本概念與應用原理,并且能夠靈活運用,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
二、考試內容
第一編法學導論
第一章法學研究與法學教育
第一節法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法學的歷史
第三節法學與相鄰學科
第四節法學教育
第二章法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法學方法論
第二節階級分析方法
第三節價值分析方法
第四節實證研究方法
第三章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偉大革命
第三節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繼承與發展
第四節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進程
第四章法理學概述
第一節法理學釋義
第二節中國法理學
第三節學習法理學的意義和方法
第二編法的本體
第五章法的概念
第一節法.c法律的語義分析
第二節法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法的本質
第四節法的作用
第六章法的淵源.形式和效力
第一節法的淵源
第二節法的形式
第三節法的分類
第四節法的效力
第七章法的要素
第一節法的要素釋義
第二節法律概念
第三節法律規則
第四節法律原則
第八章法律體系
第一節法律體系的釋義
第二節法律部門及其劃分標準
第三節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
第九章權利和義務
第一節歷史上的權利觀和義務觀
第二節權利和義務概念
第三節權利和義務的分類
第四節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第十章法律行為
第一節法律行為的概念
第二節法律行為的結構
第三節法律行為的基本分類
第十一章法律關系
第一節法律關系的概念和分類
第二節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
第三節法律事實
第十二章法律責任
第一節法律責任釋義
第二節法律責任的認定與歸結.
第三節法律責任的承擔
第十三章法律程序
第一節法律程序概述
第二節正當程序
第三編法的起源和發展
第十四章法的歷史
第一節法的起源
第二節法的歷史類型
第十五章法律演進與法律發展
第一節法律的演進與發展的歷史規律
第二節法律繼承
第三節法律移植
第四節法制改革
第五節當代中國的法律發展
第四編法的運行
第十六章法的制定
第一節立法的概念
第二節立法體制
第三節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
第四節立法的原則
第十七章法的實施
第一節守法
第二節執法
第三節司法
第十八章法律職業
第一節法律職業概述
第二節法律職業的技能
第三節法律職業的倫理
第四節法律職業制度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
第一節法律方法概說
第二節法律推理
第三節法律解釋
第四節法律論證
第五編法的價值
第二十章法的價值概述
第一節法的價值釋義
第二節法的價值體系
第三節法的價值的沖突與整合
第二十一章法與秩序
第一節秩序的釋義
第二節法對秩序的維護作用
第二十二章法與自由
第一節自由的釋義
第二節法對自由的確認和保障
第二十三章法與效率
第一節效率的釋義
第二節法對效率的促進作用
第二十四章法與正義
第一節正義的釋義
第二節法對正義的實現作用
第二十五章法與人權
第一節人權的概念
第二節中國的社會主義人權綱領與人權事業
第三節法對人權的保護作用
第六編法與社會
第二十六章法與經濟
第一節法與生產方式
第二節法與市場經濟
第三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原則
第二十七章法與政治
第一節法與國家
第二節執政黨政策與國家法律
第二十八章法與文化
第一節法與文化的一般原理
第二節法與道德
第三節法與宗教
第四節法律文化
第二十九章法與法治國家
第一節法治的概念
第二節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
第三十章法與和諧社會
第一節和諧與和諧社會
第二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
第三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律機制
三、試卷結構
題目類型:概念題,選擇題(多項或單項),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
816高等代數
本課程主要考核考生對《高等代數》課程的基本理論體系和知識結構的掌握情況及熟練程度,檢測考生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及綜合運用各知識點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概念清楚,對定理理解準確,扎實掌握,還要求有較強的計算能力,對高等代數的方法能靈活應用。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多項式
一元多項式,整除的概念,最大公因式,因式分解定理,重因式,多項式函數,復系數與實系數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有理系數多項式;
第二章:行列式
排列,級行列式,級行列式的性質,行列式的計算,行列式按一行(列)展開,克拉默法則,行列式的乘法規則;
第三章:線性方程組
消元法,維向量空間,線性相關性,矩陣的秩,線性方程組有解的判別定理,線性方程組解的結構,二元高次方程組;
第四章:矩陣
矩陣的概念,矩陣的運算,矩陣乘積的行列式與秩,矩陣的逆,矩陣的分塊,初等矩陣,分塊乘法的初等變換及應用,廣義逆矩陣;
第五章:二次型
二次型的矩陣表示,標準形,惟一性,正定二次型;
第六章:線性空間
集合、映射,線性空間的定義與簡單性質,維數、基與坐標,基變換與坐標變換,線性子空間,子空間的交與和,子空間的直和,線性空間的同構;
第七章:線性變換
線性變換的定義,線性變換的運算,線性變換的矩陣,特征值與特征向量,對角矩陣,線性變換的值域與核,不變子空間,若當(Jordan)標準形介紹,最小多項式;
第八章:矩陣
矩陣,矩陣在初等變換下的標準形,不變因子,矩陣相似的條件,初等因子,若當(Jordan)標準形的理論推導;
第九章:歐幾里得空間
定義與基本性質,標準正交基,同構,正交變換,子空間,對稱矩陣的標準形。
三、試題結構
卷面滿分為150分,基本題得分約90左右,中偏難或較難題約占60分。主要是計算和證明題。
817英語語言學與文學基礎
一、考試要求
要求考生系統地掌握大學本科期間所學的語言學概論和英美文學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并且語言學方向考生能夠運用語言學基本規則和理論分析一般的語言現象,文學方向考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作家、作品和文學人物進行初步的分析、批判。
二、考試內容
語言的概念、特征以及各分支的概念、研究內容;英美文學著名作家、作品、地位、文學人物形象和意義。
語言學方向:語音學、音位學、詞匯學、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社會文化語言學、語言學的文學批評方法、計算機語言學、語言教學和現代語言學發展的概念、研究領域、基本原理和規則、分析方法等。
文學方向:英美文學簡史、英語國家著名作家生平以及文學地位、作品的內容概要以及文學地位、作品人物和意象的分析等。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3小時,滿分150分。
2、題目類型:填空題、概念題、簡答題、綜合問答題、分析題。
818教育技術學綜合
一、考試目的
要求考生:(1)系統深入掌握教育技術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靈活用之于實踐,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熟練掌握C語言和數據結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通過編程解決問題。
二、考試內容
《教育技術學》
(一)教育技術學理論基礎
1、教育技術的AECT定義;
2、教育技術研究對象與范疇;
3、學與教的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傳播理論。
(二)教學系統設計
1、教學系統設計的涵義與本質;
2、教學系統設計的基本過程;
3、課程開發及其流程。
(三)教學媒體開發與運用
1、教學媒體的分類與特性;
2、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
3、網絡課程的開發;
4、基于因特網的網絡教學應用模式,教育技術標準。
(四)教學評價
1、教學評價的概念;
2、教學評價的類型與技術;
3、面向學習資源的評價;
4、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
(五)教育技術與教育改革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與特征;
2、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的作用;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涵義與特征;
4、信息化教學技術和信息化教學設計。
(六)教育技術發展新動態
1、近年內出現的應用于教育的主流新技術
2、新技術在教育中的創新應用及對未來的影響
《數據結構》
(一)數據結構概述
1、數據的邏輯結構與存儲結構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定義、基本性質以及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
(二)線性表
1、線性關系、線性表的定義,線性表的基本操作;
2、線性表的順序存儲結構與鏈式存儲結構(包括單鏈表、循環鏈表和雙向鏈表)的構造原理;
3、在以上兩種存儲結構的基礎上對線性表實施的基本操作,包括順序表的插入與刪除、鏈表的建立、插入與刪除、檢索等操作對應的算法設計(含遞歸算法的設計)。
(三)堆棧與隊列
1、堆棧與隊列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2、堆棧與隊列的順序存儲結構與鏈式存儲結構的構造原理;
3、在不同存儲結構的基礎上對堆棧與隊列實施插入與刪除等基本操作;
4.堆棧和隊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應用。
(四)樹與二叉樹
1、樹與二叉樹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名詞術語;
2、完全二叉樹與滿二叉樹的基本概念,二叉樹的基本性質;
3、二叉樹的順序存儲結構與二叉鏈表存儲結構的構造原理;
4、二叉樹的前序遍歷、中序遍歷、后序遍歷與按層次遍歷,以及在二叉鏈表基礎上各種遍歷算法(重點為非遞歸算法)的設計與應用;
5、二叉排序樹的基本概念、建立(插入)、查找與平均查找長度;
6、哈夫曼樹的基本概念和應用。
(五)圖
1、圖的基本概念、名詞術語;
2、鄰接矩陣存儲方法和鄰接表存儲方法的基本構造原理與特點;
3、圖的深度優先搜索與廣度優先搜索的過程;
4、最小生成樹、最短路徑和拓撲排序的基本概念與求解過程。
(六)文件及查找
1、順序查找法,折半查找法以及查找過程對應的“判定樹”的構造;
2、B-樹的基本概念,B-樹的插入與查找;
3、散列(Hash)文件的構造、散列函數的構造,散列沖突的基本概念與處理散列沖突的基本方法。
(七)內排序
插入排序法(含折半插入排序法)、選擇排序法、泡排序法、快速排序法、堆積排序法(大頂堆積)和二路歸并排序法的排序原理、規律與特點。
《C語言程序設計》
(一)C語言基本知識
1、C語言的特點以及C語言程序的組成;
2、數據類型,包括整型、實型、字符型等常量與變量和變量的賦值;用typedef定義類型;
3、各種類型數據之間的混合運算;
4、各類運算符(包括自增、自減運算符)的運算規則與優先級,條件運算符;
5.算術表達式、關系表達式和邏輯表達式,逗號運算符和逗號表達式,表達式sizeof的含義。
(二)語句
1、賦值語句(含條件賦值語句)、條件語句(含if、if-else、switch)、循環語句(含while、do-while、for語句,包括循環嵌套和break語句與continue語句);
2、輸入/輸出語句,包括整型、實型、字符型(含字符串)等類型數據的格式輸入函數scanf和格式輸出函數printf。
(三)數組
1、一維數組和二維數組的定義、引用與初始化;
2、字符數組的定義、引用與初始化,字符數組的輸入與輸出,字符串和字符串處理函數。
(四)函數
1、函數的定義,函數參數(形參和實參)與函數的返回值;
2、函數的調用,包括函數的嵌套調用和遞歸函數的調用;
3、命令行參數的基本概念,帶參數的主函數的概念和應用。
(五)宏定義
1、帶參數的宏定義;
2、包含文件的處理。
(六)指針
1、指針的基本概念,變量的指針與指向變量的指針變量,包括定義、引用以及指針變量作為函數參數;
2、數組與指針,包括指向數組的指針變量的定義與賦值、通過指針引用數組元素、數組名作為函數參數;
3、字符串與指針,指向字符串的指針變量。
(七)結構體
1、結構體的基本概念和特點,結構體變量的初始化與引用;
2、結構體數組。
(八)文件
1、C文件的基本概念,文本文件的類型指針FILE與文本文件的使用方式;
2、文本文件的打開(fopen函數)與關閉(fclose函數);
3、文本文件的狀態,包括feof函數和ferror函數;
4、文本文件的讀寫,包括fputc函數和fgetc函數、fgets函數與fputs函數等;
5、文本文件的輸入函數fscanf和輸出函數fprintf。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2、題目類型:名詞解釋,選擇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論述題,編程題
3、考試內容比例:教育技術占50%,C語言和數據結構占50%
819公共管理專業綜合
一、考查目標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資源,廣泛運用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政府績效和服務品質的管理過程。公共管理學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一門應用性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與學派,旨在幫助公共管理者獲取解決公共問題,處理公共事務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政策。本科目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判斷和解決當前實際的公共管理問題。本科目既考核學生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部門管理的具體實踐和改革發展趨勢的熟悉情況,也考察學生對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學發展的最新理論、方法與最新實踐成果的了解和跟蹤情況,最終考核學生公共管理的理論素養和從事實際公共管理的能力。
二、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行政管理學
第1章導論
第2章行政環境
第3章行政職能
第4章行政組織
第5章行政領導
第6章人事行政
第7章公共預算
第8章行政信息
第9章政策過程與政策分析方法
第10章政府公共關系與行政溝通、行政協調
第11章行政倫理
第12章行政法治
第13章行政監督
第14章公共危機管理
第15章辦公室管理與后勤管理
第16章政府績效管理
第17章行政改革與發展
第二部分:社會學
第1章什么是社會學
第2章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3章社會學研究方法
第4章社會的構成
第5章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第6章人的社會化
第7章社會互動
第8章社會網絡與社會群體
第9章社會組織
第10章社會制度
第11章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第12章社區
第13章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
第14章越軌與社會控制
第15章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
第16章社會建設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2、題目類型:概念題(30分)、簡答題(50分)、案例(材料)分析題(30分)、論述題(40分)
3、考試內容比例:行政管理學約60%,社會學約40%。
820經濟學基礎
一、考試目的
要求考生系統地掌握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內涵、基本原理及其相應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并且能夠靈活運用有關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釋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
二、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分為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二分之一。
(一)微觀經濟學考試內容(75分)
1、價格理論
2、消費者行為理論
3、廠商理論
4、成本理論
5、彈性理論
6、完全競爭市場與不完全競爭市場
7、生產要素理論
8、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
9、博弈論
10、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11、要求能夠使用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對現實中的熱點經濟問題進行分析
(二)宏觀經濟學考試內容(75分)
1、國民收入核算理論
2、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3、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
4、宏觀經濟政策
5、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6、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7、開放經濟下的短期經濟模型
8、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
9、宏觀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基礎
10、能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對現實宏觀經濟熱點問題進行分析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2、內容比例:微觀經濟學75分,宏觀經濟學75分。
3、題目類型:基本涵義題(20分)、填空題(20分)、簡答題(40分)、計算題(30分)、論述題(40分)。
821設計基礎
一、考試目的
設計基礎主要考察考生藝術設計思維能力、構形能力、設計的程序及方法,同時考察設計中的創新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設計審美和表達能力,這些課程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設計方法與程序》等。
二、考試內容共
1、分析題:能夠對設計作品的進行分析、評價,包括功能細節、造型細節、結構細節、人機關系做出簡單的分析和判斷。
2、創意題:設計思維的流暢性、新穎性:包括寓意文字設計、圖形發想等。如給出一段語言,你用圖形或符號進行表現。要求看圖寫出你對圖的理解,如由圓形你寫出與圓形有關的東西,給出平面圖,畫出符合所給圖形的立體圖若干,用結構素描的方法畫出其中一個的立體結構圖,和表現質感的效果圖。
3、設計題:掌握創新設計程序與方法,完成一件或系列作品的設計。要求進行設計分析,確定設計理念與設計定位、畫出構思草圖及效果表現圖,并進行必要的說明。
三、試題結構
1、各部分內容的考試比例
1)構成基礎80分
2)創新設計70分
2、考試時間3小時,滿分150分。
3、答卷方式:閉卷筆試(所帶用具:彩色顏色、彩色鉛筆或彩色馬克筆一套、效果圖表現工具一套)。
82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一、考試大綱
1、考試目的:
主要考察考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系統知識的綜合掌握,及其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運用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基本達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地位和意義進行深入理解、思考的目的。具體要求考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表述準確、完整;對理論體系、形成脈絡及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思路清晰,掌握全面。尤其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基本具備恰當選擇并運用相關理論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的能力。
2、試題結構:
考試時間:3小時
考試題型:名詞解釋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論述題(總分150分)
3、考試內容: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2)全球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3)改革開放理論與“中國崛起”和“中國模式”
(4)“新常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市場經濟體制完善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人才科技強國
(7)中國特色社會建設與改善民生問題思考
(8)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制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9)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戰略和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11)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824大眾文化與網絡傳播
一、考試要求
要求考生系統掌握大眾文化研究和網絡傳播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關注傳播實踐,能夠靈活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二、考試內容
1、文化
2、大眾文化
3、精英文化
4、主流文化
5、亞文化
6、消費文化
7、網絡文化
8、大眾文化的理論流派及代表人物、觀點
9、大眾文化熱點現象及其分析
10、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11、文化強國及文化軟實力
12、網絡時代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13、網絡文化的各種類型與表現形式
14、網絡文化的各種熱點問題與現象
15、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
16、網絡文化產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17、網絡傳播的各種類型及平臺
18、網絡傳播的新技術
19、網絡傳播的新特點、新形式
20、移動互聯網的概念、特征及發展現狀
21、移動互聯網的使用行為及影響
22、新媒體的各種類型及傳播特點
23、自媒體的特點、形態及發展現狀、趨勢
24、媒介融合的現狀、路徑及存在的問題、對策
25、媒介素養的概念、理論及提升策略
26、網絡倫理的現狀、熱點事件及建設思路
27、網絡政治參與的表現、熱點事件、存在的問題及影響
28、網絡輿論的現狀、問題、傳播規律及引導策略
29、網絡社交的類型、特征及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30、網絡傳播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
三、試題類型
1、考試時間3小時,滿分為150分。
2、題目類型:概念題,簡答題,論述題。
825專業日語
一、考試目的
要求考生系統地掌握日語語言和社會歷史文化基礎知識;具有讀寫譯的基本技能并能夠實際運用。要求日語語言水平達到國際能力測試一級以上,系統學習過日本歷史和日本社會概況,基本了解日本各個時代的文化特征,對中國文化亦有比較廣博的知識。要求考生有較強的日文解讀能力和較強的問題意識,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英語達到國家四級水平。
二、考試內容
日語能力及專業知識。(考察點涉及日語文字、詞匯、語法、文化現象和歷史事件;考察面涉及日語語言、日本文學、日本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文化等相關知識。)
三、試題結構
考試時間3小時,滿分150分。
第一部分:閱讀理解,答題形式為選擇題(90分)
第二部分:翻譯(45分)
第三部分:作文(15分)
826物流工程學科專業基礎綜合
一、考試目的
本專業課考試目的主要是綜合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物流工程學科專業基礎的基本概念、物流系統要素、物流系統功能、物流作業流程、物流技術與設備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與方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備運用物流工程學科基礎知識、原理、方法、技術,包括數學、運籌學、計算機等多種方法和通用技術分析和解決現代物流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考察學生系統理解運籌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掌握運籌學整體優化的思想和定量分析的優化技術,能正確應用各類模型分析和解決物流工程中的實際問題。
二、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物流學
1、物流概論
1.1物流基本概念
1.2物流學的產生及發展
1.3物流系統
1.4物流技術
1.5我國物流發展概況
1.6國外物流發展概況
2、包裝與集裝單元
2.1包裝及包裝技術
2.2集裝單元化技術
3、儲存
3.1儲存概述
3.2倉庫
3.3庫存管理
3.4庫存控制系統
4、運輸
4.1運輸概述
4.2運輸方式分析
4.3運輸系統決策
4.4運輸系統合理化
5、配送與配送中心
5.1配送概述
5.2配送中心概述
5.3配送中心的發展及意義
6、裝卸搬運
6.1裝卸搬運的概念、作用及特點
6.2搬運活性
6.3裝卸搬運設備
7、物流信息
7.1物流信息
7.2物流信息技術
7.3物流信息系統
8、流通加工
8.1流通加工概述
8.2流通加工方法與技術
8.3流通加工合理化
9、企業物流
9.1企業物流概述
9.2采購供應物流
9.3生產物流
9.4銷售物流
9.5回收與廢棄物流
10、物流組織與管理
10.1物流組織機構
10.2物流服務管理
10.3物流成本管理
10.4物流標準化
11、國際物流
11.1國際物流概述
11.2國際物流系統
11.3保稅制度與保稅物流
11.4國際物流的運作與發展
12、物流系統分析
12.1物流系統分析概述
12.2物流系統模型化
12.3物流系統優化方法
12.4物流系統模擬方法
12.5物流系統評價
13、現代物流發展動態
13.1現代物流特點與發展趨勢
13.2第三方物流
13.3第四方物流
13.4綠色物流
13.5精益物流
13.6電子物流
第二部分運籌學
1、緒論
1.1運籌學的簡史
1.2運籌學的性質和特點
1.3運籌學的工作步驟
1.4運籌學的模型
1.5運籌學的應用
1.6運籌學的展望
2、線性規劃與單純形法
2.1線性規劃問題及其數學模型
2.2線性規劃問題的幾何意義
2.3單純形法
2.4單純形法的計算步驟
2.5單純形法的進一步討論
3、對偶理論和靈敏度分析
3.1單純形法的矩陣描述
3.2改進單純形法
3.3對偶問題的提出
3.4線性規劃的對偶理論
3.5對偶問題的經濟解釋——影子價格
3.6對偶單純形法
3.7靈敏度分析
4、運輸問題
4.1運輸問題的數學模型
4.2表上作業法
4.3產銷不平衡的運輸問題及其求解方法
4.4應用舉例
5、目標規劃
5.1目標規劃的數學模型
5.2解目標規劃的圖解法
5.3解目標規劃的單純形法
5.4靈敏度分析
5.5應用舉例
6、整數規劃
6.1整數規劃問題的提出
6.2分支定界解法
6.3割平面解法
6.40-1型整數規劃
6.5指派問題
7、動態規劃
7.1多階段決策過程及實例
7.2動態規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
7.3動態規劃的最優性原理和最優性定理
7.4動態規劃和靜態規劃的關系
7.5動態規劃應用舉例
8、圖與網絡優化
8.1圖的基本概念
8.2樹
8.3最短路問題
8.4網絡最大流問題
8.5最小費用最大流問題
8.6中國郵遞員問題
9、網絡計劃
9.1網絡計劃圖
9.2網絡計劃圖的時間參數計算
9.3時標網絡計劃圖
9.4網絡計劃的優化
9.5網絡計劃軟件
10、存儲論
10.1存儲論的基本概念
10.2確定性存儲模型
11、對策論基礎
11.1引言
11.2矩陣對策的基本定理
11.3矩陣對策的解法
12、決策分析
12.1決策的分類
12.2決策過程
12.3不確定型的決策
12.4風險決策
12.5效用理論在決策中的應用
12.6決策樹
12.7靈敏度分析
12.8層次分析法
13、其它物流相關概念及理論
三、試題結構
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試題類型:單選、多選、簡答、論述和計算題。
答題說明:允許帶計算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