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必然是我們考研政治關注的焦點,今天老師帶領大家通過最新的材料分析一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和原因。
一、材料節選(來源: 新京報 )
兩個面向:歷史和未來
19份成果文件,共同鋪就了上合組織的斑斕畫卷。有兩份,有著承前啟后的里程碑意義。一份以史為鑒,成員國元首關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的聲明。一份面向未來,上合組織至2025年發展戰略。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曾經飽受戰爭創傷的上合組織成員國,在烏法峰會上共同簽署聲明,向世界發出了呼吁和平的一致聲音。薄薄兩頁,它卻重如千鈞。會場內,習主席的聲音堅定:“我們要繼續做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的堅定力量,決不允許任何人歪曲歷史、踐踏和平。”
聲明中,寫入了這樣一句話:“我們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英勇精神和功績,他們在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中英勇奮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
邀請日本彰顯大國和平外交戰略
專家稱安倍將在8月發表的演講備受關注,演講能否真誠道歉將反映出其是否會出席閱兵
昨日,據中國日報報道,外交部副部長程國平10日舉行吹風會,介紹了上合組織峰會取得的成果及其對全球政治、經濟、安全等格局的影響。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習近平主席已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出了參加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活動的邀請。
不僅邀日本,還邀請二戰其他相關參與國家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將在9月3日首次舉行以抗戰勝利為主題的閱兵。今年6月,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表示,這次閱兵將彰顯我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和維護世界和平、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定立場,彰顯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歷史貢獻。
據悉,上海合作組織六成員國領導人已確認將參加中國9月初舉行的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系列活動。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還發表了關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的聲明。
二、材料解讀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開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軍軍艦 “密蘇里”號上簽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紀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9月3日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及主要原因和經驗。
(一)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使臺灣回到了祖國懷抱。(“我們要繼續做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的堅定力量,決不允許任何人歪曲歷史、踐踏和平。”)
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法西斯勢力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弱國戰勝強國的范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我們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英勇精神和功績,他們在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中英勇奮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第二,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三)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
第一,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第三,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
第四,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不懼怕戰爭。
第五,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四)大國和外交。邀請日本彰顯大國和平外交戰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國倡導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既是一個長期目標,又是一項現實任務。(這次閱兵將彰顯我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和維護世界和平、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定立場,彰顯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歷史貢獻。)
時事是變化的,知識點的運用也要靈活多變。多看多思對考研政治復習大有裨益。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對同學們的考研政治材料分析起到一定的點撥作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