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法國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讀懂了“和”文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流淌的血脈,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國那種無法改變的“和”的氣度與內質。習近平的宣示彰顯了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今天老師帶領大家通過一段材料分析一下習式“和”外交。
一、材料節選(來源:中國日報網《庫恩:習近平的新外交觀》)
許多外國人明里暗里地擔憂:中國強大起來后會有怎樣的動作?不少外國人士認為,所謂的“中國威脅”必定會出現。但這些人了解真正的中國嗎?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有一句經典的論述:中國需要“韜光養晦”。
現在,世界舞臺的“中國時代”是否已經到來?2014年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外交工作會議上做出最清晰的指示:中國要以更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這是中國八年來首次做出類似表態。
習近平詳細闡述了“對外工作的戰略目標和原則任務”。他強調,保障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加快壯大自身實力。他還指出,中國要在世界日益多極化的潮流中開展“大國外交”,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與他國的友好關系、發展伙伴關系,努力從他國獲得更多對“中國夢”的理解和支持。
……
在我對后冷戰時代的設想中,中國越來越多地承擔了維護世界和平和繁榮的責任,而這一責任當然也包括反對那些給自己國民制造麻煩的政權。在尋求道德的最佳平衡點上,中國或許會不計前嫌。
而美國應該摒棄冷戰思維,“遏制中國”既陳舊過時又適得其反。當然,不同的觀點在某些領域依舊存在,比如貿易平衡、人權問題、領土爭端,但是不同的政治體制卻不應該成為爭論的焦點。18、19世紀的政治經濟理論已不適用于21世紀,許多國家完善了自由市場經濟和政府管理制度,而這些調整從本質上無法推廣,也不是靜態的。
當今世界,真正的沖突并不在于政治體制的差異,而是先進、有實力、快速發展的國家和落后、被剝削、被壓迫的國家之間的不平衡。
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的外交理念理應得到掌聲。
二、考研政治解讀習式“和”外交
庫恩這段表述是客觀的,他以一個外國人的立場客觀回應了那些“中國威脅”論的荒謬。中國選擇走和平發展道路,根本依據在于中國自身的國情和面臨的世情,中國人民自古就崇尚“和”文化。下面我們從考研政治的角度,分析一下材料體現的中國“和”外交。
(一)文化根基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傳統文化基礎。愛好和平。這不僅表現在中華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間以和為貴、攜手共進等方面,而且表現在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與共上。中華民族歷來以愛好和平著稱于世。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都是傳統文明的和平傳播
(二)現實外交政策
1、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外交關系。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發展同所有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的基本準則。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有:
(1)堅持獨立自主地處理一切國際事物的原則。
(2)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堅持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的原則。
(4)堅持愛國主義與履行國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2、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國倡導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既是一個長期目標,又是一項現實任務。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我們堅持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的外交工作布局
根據材料問題提出的不同,知識點的選擇會有不同的偏重,同學們在考研政治主觀題的應答上一定要靈活運用,認真分析材料問題“擊中要害”,這樣才能拿到理想的分數。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