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年研考報名時間都在暑假結束后的九、十月。但考生若在暑期先完成這一步,后期的備考可以事半功倍。一個專業、一所學校,如何讓研考志愿“落地有聲”呢?記者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張弛等專家。
研考大數據,“搜easy讀busy”
研考過來人都知道,在這個用數據說話的年代,不緊跟信息發布的節奏,就OUT了。招生簡章是高校最權威的發聲,考試大綱是出題人最嚴謹的思路呈現。如何精準解讀這些信息,是研考致勝的關鍵。
一般來說,每年的5月至10月,各院校會陸續發布第二年的研考招生簡章,8月、9月尤其集中!度珖T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一般在9月上中旬發布,政治、英語、數學等公共課及部分統考專業課的考試大綱也會隨之公布。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張弛提醒考生,暑假期間就要開始陸續搜集研招信息。其中,《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是關于招生的綱領性文件,考生可以通過它獲知研考的大方向,但重點還是要看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
大多數院校招生簡章會在學校官網發布;ヂ摼W時代,考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招生信息——上網查詢、微信關注、研友圈分享等,但是搜起來“easy”,解讀時就要“busy”起來,多下功夫。
張弛介紹,考生看招生簡章要認準年份。很多考生誤將前一年的招生簡章當做今年的來看,導致信息獲取錯誤。如有些學校某專業明確規定不再招統考生,全部在推免生中選取新一屆研究生;也有些學校某專業規定不再招專業碩士;有些學校有新增專業;有些學校的統考題變為自命題;有些學校在專業課考試大綱中明確提出變更考試內容等。對于這些變化,考生都要提前了解清楚,盲目按照上一屆學長的經驗或者往年簡章復習都是不可取的。解讀院校信息,要無“微”不至。
專業和學校,有博弈但不沖突
從2009年開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統一考試分為兩種——學術型和專業型。同樣,考生在擇校時也要結合所報考專業的特性。新東方在線考研項目總監甘源提醒考生,如果報考的是航空航天類、化工類、建工類等特色鮮明的專業,可以把專業放在第一位,選擇具有專業特色的院校。如果考生選擇時下熱門的應用型專業,如會計、經濟、管理等專業,可以選擇社會認知度較高的綜合型大學?忌谶x擇學校和專業時要有總的前瞻意識,如報考與計算機和網絡相關的專業,未來要進入互聯網行業,首先要考慮具有互聯網土壤肥沃的一線城市。同樣,如果報考翻譯碩士,在比較開放的城市才有更多的實踐機會。
很多考生糾結專業的冷熱門,甘源認為,大可不必在這點上徘徊太久。為了規避競爭而選擇冷門專業,或者為了以后更好地就業而選擇熱門專業,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專業的冷熱和研考的難易程度沒有直接關系。有些冷門專業雖然報考人數少,但錄取人數也少、導師要求高,門檻并沒有因“冷”而降低?忌肱袛嘌锌汲晒β,專業冷熱并非唯一維度。如果考生選擇熱門專業,又以考上為目的,可以降低對學校的要求。如果考生抱著寧缺毋濫的態度,就要勇于直面熱門專業、熱門學校的風險。根據新東方在線學員的報名統計,2016年研考專業課輔導最熱門的有西醫綜合、工商管理、會計碩士、法律碩士、翻譯碩士、教育學、心理學、金融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藝術學等。
確定目標后,可嘗試互聯網思維
暑期確定報考志愿,接下來的備考就有了目標性引導。無論是從假期自律還是從復習精準上來說,對考生都大有裨益。
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2016年研考生可以對“互聯網+教育”這個新事物“先體驗為快”。但即使在線學習擁有便捷、高效、個性化強的特點,考生的自制力及對學習進度的把控能力仍飽受質疑。甘源認為,無論是面授輔導、在線學習還是在家自學,自制力都是前提。不同的輔導方式只是效率和結果上的差異,沒有自制力,即使是在老師眼皮底下“一對一”學習,也不可能有效果。所謂的“互聯網+教育”,并不是簡單地把學習內容搬到互聯網上,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互動”這個新鮮特點?忌x擇的高效網絡課堂,是要將課前預習、課上聽講、同步練習和課后測驗融為一體,節省時間,將精力花到刀刃上。
甘源提醒,近幾年本科就業仍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2016年研考不會出現滑坡式下降。同時,在出國熱、創業門檻降低、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考生要理性規劃研考,不要“隨大溜”,也不要因為之前多項選擇時的迷茫而擔心落后在起跑線上,暑期開始準備為時不晚。教育部規定,“從2016年起,學位辦不再組織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全國聯考。除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外,其他類別的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招生工作,將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納入國家招生計劃和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在職聯考并入全日制統考,今年10月落榜的在職考生,很可能會再次參加1月份考試,對全日制考生帶來怎樣的沖擊還未可知,考生要提前做好準備。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