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巴中市恩陽區的西北角,有一個常住人口僅1萬人的小鄉鎮——漁溪鎮原和平鄉(現撤鄉為和平社區,下簡稱“和平”),可謂人才輩出,聲名遠播,被恩陽當地人稱為“博士之鄉”。現任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宋永華也是從這里走出,獲得雙博士學位,如今更是成為中科院院士的候選人。自恢復高考以來,37年間,和平走出了21位博士,42個碩士,如今,還有20個研究生在讀。
一個偏遠的小鄉鎮,為何能走出如此多高學歷人才?8月4日,記者走進和平,探尋“博士鄉”人才輩出的奧秘所在。
4日上午11點,記者來到位于恩陽區漁溪鎮原和平鄉的和平場小學,這是鄉上唯一一所小學。在這所小學的展覽室墻上,張貼著自恢復高考以來從這里走出來的博士、碩士榜單,足足有一面墻,其中,有剛剛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的“雙博士”宋永華,中山大學副校長、管理學博士李善民,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何光明、北京多家雜志主編趙文菊等。
和平場小學副校長熊軍介紹,和平場小學是一所九年制義務學校,有小學部和初中部,自恢復高考以來的30多年,和平共走出了21位博士、42個碩士,還有20個在讀研究生,大學生更是數不勝數。“我們建立這個展覽室的目的就是為了激勵現在的學生,讓他們從小就樹立好好學習的目標。”熊軍說。
在展覽室的墻上,記者看到不少學生在留言板上寫下了自己也要努力讀書的豪言壯語。一位名叫馮波的九年級一班的學生寫道:“我雖沒有博士那么有智慧,但我卻愛好體育,特別是長跑,那可謂是高手,高高手,我要發揮我所擁有的特長,向劉翔看齊,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長跑博士。”
村民信奉一個祖訓:"窮莫丟書"
鄉土民俗:成才一個娃,激勵一村人家家戶戶“你追我趕”
和平常住人口只有1萬余人,這樣一個邊遠鄉鎮,為什么“盛產”博士?熊軍告訴記者,周邊鄉鎮的村民談起此事時,總說和平是“風水”好。但是,當地的村民卻并不這么認為:“不是風水好,我們就是有重視教育的好傳統罷了!”
胡振孝是一名已經在和平教書四五十年的退休教師,他教出過多位博士生,談及和平出博士的原因,他介紹,和平民風淳樸,家家戶戶不比錢多,不比官大,只比家里小娃的讀書成績,只比哪個家里出的文化人多。胡振孝說,恢復高考以來,宋永華是當地的第一個博士,他一個人就影響了很多人。比如宋永華的同班同學何紹強,當初這個小伙子家里窮,小學畢業就想去掙工分,但是宋永華就勸他繼續讀書,一邊鼓勵他一邊給他買書,在宋永華的鼓勵下,何紹強繼續回來讀書,最終考上了大學。還有取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的趙文菊和取得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學位的趙毅,這兩個人是親姐弟,趙文菊從小品學兼優,她弟弟趙毅小時候有些貪玩,但是姐姐一直給他做榜樣,后面慢慢的,趙毅讀書成績越來越好,也和姐姐一樣一直讀到博士。“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這邊有的一家出幾個博士,一個村子幾乎都是大學生。家和家之間比,村和村之間比,這樣一個帶一個,大家都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局面。”
學風濃郁:全社區找不到一家網吧、游戲廳
在和平場鎮走訪了一天,記者沒見到一家網吧。三青村居民宋永剛告訴記者,雖然他有兩個娃要養,家里收入只靠務農,但他從沒動過歪腦筋,按說買臺游戲機放在街上,生意肯定很好,但那掙的是學生的錢,為了掙錢把娃的前途耽誤了就不劃算了,而且如果誰家真的去開網吧,開游戲廳,那肯定是要被老百姓罵的。
在當地教書多年的老師彭正東介紹,正因為場鎮沒有一家網吧、沒有一家打游戲的地方,孩子讀書就能心無旁騖,少受一些誘惑,老師和家長都一門心思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好了。彭正東說,從和平讀書出去的孩子都很有毅力,學習習慣也很好,這些都是從小養成的。
恩陽區教體局局長王正智告訴記者,他也是和平人,對和平這個地方比較了解。他說,和平民風淳樸,老百姓對教育極為看重。整個和平街上找不到一所網吧或者打游戲的地方,一些鄉鎮比較突出的黑網吧問題在和平沒有,老百姓都渴望自己孩子念好書,考大學,這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學風。
祖訓代代傳:“砸鍋賣鐵”也要送兒女讀書
據介紹,當地經濟并不發達,大多數的村民還是靠務農為生,但即使這樣,整個社區外出打工的年輕父母并不多。熊軍介紹,每次考試完了,學校都會組織開家長會,根據他的觀察,每次來開家長會的基本都是爸爸媽媽,很少有爺爺奶奶來的,而且每次開家長會,除非特殊原因請假,不然家長都是來齊了的。每次開完會,家長還會圍著老師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經常一問就是一個多小時。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家長很重視孩子教育。“在和平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有娃的家庭不愿外出打工。在家里雖然掙錢不多,但是可以照看孩子讀書,如果出去打工了,孩子就變成留守兒童,學生日常生活沒人管,學習成績也沒人過問,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熊軍說。
還有很多父母為了把家里所有的子女都送進大學,吃了不少苦。五顯村村民王啟態告訴記者,他家里有三個娃,大的今年高三畢業,考上了重本,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為了讓娃讀書,他和妻子省吃儉用,娃兒讀高中時,他爺爺就把家里的牛給賣了。他為了供女兒上學,種田、挑果、挑豬糞,只要有賺錢的機會,臟活累活都不怕。
王啟態說,在這里,教育不分男女,男孩女孩都要上學是大家的共識。記者走訪發現,抱著和王啟態一樣思想的人還有很多,有的是靠賣菜,有的是靠做點小生意,送家里子女學習深造。“窮莫丟書,富莫丟豬”“砸鍋賣鐵也要送兒女去讀書”也成了許多家庭代代相傳的祖訓。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