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路公交車輾轉到金堆城小區時,通常車里人已經黑壓壓一片了。王啟航撒腿狂奔到人群的最前端,待車門開啟,他把半個身子往人群的縫隙里扎,緩慢擠上車。
他的目的地,是長安區郭杜街辦康杜村。這個地處西安南郊大學城的彈丸之地,因周邊的大學聚集而繁華起來,素有“考研村”之稱——通往村里的一趟趟公交車上,很多像王啟航一樣的年輕人,在試圖尋找著各自清晰的未來。
王啟航的選擇是考研,“目標是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專業碩士”。公交車一路顛簸,從早上吃了一個烙餅到現在,他連午飯還都沒吃。他瘦小的身材,伴隨車廂的晃動,來回搖擺。
很長一段時間,考研的初衷一直是王啟航的禁忌。逢人問,他只猶猶豫豫,“工作難找”,要么“沒上夠學”,再么“考著玩唄”。可在康杜村住了兩星期后,事情不一樣了。“我要接受更高層次的深造和研究。”他堅定地說。
為了共同的目標 走到一起來
事實上,背后的真正原因,則是彌漫在康杜村里“濃郁的學習氛圍和風氣”。王啟航說,在很多人眼中,考研是一種苦行僧式的方式,且研究生畢業后,同樣面臨就業壓力。“一個大四學生,不找單位實習,不跑招聘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大家會覺得這很不務實。”
在康杜村,就不會有這樣的輿論。在一棟棟由村民自建的家庭式旅館中,幾乎每家都住著備戰考試的大學生,有人考研,有人考公務員,有人參加司法考試。
時間久了,他們就混熟了,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交往圈,平日里互相借本資料,結伴去培訓班聽課,你給我墊付房租,我幫你取個快遞。有人畢業離開,就會吆喝大家去村口的烤肉攤喝酒。
村口賣臺灣鹵肉飯的老王告訴記者,這群年輕娃經常來店里吃飯,大家都背著書包,聊的話題也都是“文縐縐”的。在康杜村住了兩年半的董小偉,曾引用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一文,概括這里的生活,“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所以,這種結合在一開始,就變得單純和簡單,少了現實社會中的世俗和浮躁。
王啟航是西北大學法學系大四學生。大三時,他萌發了考研的念頭,便背著家里人,在學校對面的康杜村,租了一間民房。房子是最常見的城中村結構,一條幽暗潮濕的樓梯,由一樓通往4樓,天井中,一眼便能瞥見晾在每層走廊上的衣服,五顏六色。
王啟航的房子在2樓,8平方米大,被一張雙人床和一個木頭書架塞滿,書架上密密麻麻都是書。他最近看的是羅素《西方哲學史》、薩特《存在與虛無》和樂黛云《中西比較文學教程》,這對一個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是不小的考驗。
“我屬于跨專業考試,隔行如隔山啊,難度很大,”他跑到隔壁的房子,向鄰居借來一次性紙杯,給記者倒了杯清水,“說了你可能不信,整個大三一年,我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剛才乘車的金堆城小區,距離我這里8公里,11站路。”他是西安人,家就在市區,但為了不影響復習,整個暑假連家都沒回過。“學習氛圍很重要,一旦教室里摻雜了非考研學生,肯定會影響復習效果。”
至于金堆城小區,那是他每天上培訓課的地方,他花3000多元報了這個培訓班,突擊英語和政治,暑假時每天去上課,早上3小時,下午3小時,從沒間斷。
生活成本低 干擾也少
除了漸成氣候的學習氛圍,選擇在這里租房的另一個原因,是生活成本較低,干擾也少。
以24歲的陳婕為例,每月房租300元,免費用水,電費按表收取,每度電1.3元。除此之外,村里的消費也比較低,一些日用品,在樓下的小超市都能購置齊全。
從搬進康杜村的那天起,陳婕就過上了嚴苛到近乎刻板的生活。“每天5點半起床背英語和政治,7點開始看書,8點回培訓班上課,晚飯后一直看書到凌晨。”昨天,在另一間同樣被書籍擠滿的房子里,陳婕和記者“約法三章”:第一、正在背單詞,采訪要控制在10分鐘;第二、臉上最近起痘了,不能拍照;第三、不能使用真實姓名。
她說完,立刻作嬉笑狀,又補充了一句,“考研就需要分秒必爭。”在康杜村,像陳婕這樣每分每秒都嚴格掐表計算、潛心復習的人,并不在少數。
陳婕是山東人,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今年是她第二次參加考研,目標是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碩士。“這一片有好幾個村子,張杜村、居安村,都住著好多考研的學生,我們戲稱為考研村。之所以選擇康杜村,是因為離我們學校比較遠,熟人少。”
去年考研失利后,她簽約了西安一家文化傳媒公司,每個月的一半收入交房租、還信用卡,其他一切從簡,每天吃快餐,簡直把自己吃惡心了。
干了不到兩個月,她果斷辭職,一個人從每月1000元租金的公寓,搬到了康杜村。“內心也經歷過掙扎,我拿青春賭明天。”唯一讓陳婕感到慚愧的,就是在本該掙錢自立的年紀,還要讓父母為她提供生活費,“總有些于心不忍,也多了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壯。”
這或許真是一場競賽,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需要承受更長久的孤獨、磨煉與等待。
上周,朋友約陳婕去小寨賽格買衣服。這是她自辭職后第一次進商場,“別的女孩和男朋友吃飯、看電影,日子過得多滋潤,可我像是進了深山老林一樣,與世隔絕,蓬頭垢面,每天機械的生活,好狼狽,好窩囊。”
在返回康杜村的公交車上,陳婕哭得一塌糊涂。回到房間,她發狠似的,撕掉了一本英語筆記,“真的覺得扛不住了。”
孰去孰留,每天有多少考研的年輕人陷入陳婕式的糾結,記者昨天的采訪,無法得出具體數據。
考研來自于改變生活的渴望
孤注一擲地冒險后,究竟能否換來他們期許的生活?這些人不愿意說,更不愿意多想。
在康杜村住了兩年半的董小偉最有發言權。和陳婕一樣,董小偉也是第二次考研,雙子座的他性格更開朗,心態更樂觀。“剩下幾個月就考研了,現在必須心無旁騖,這叫‘背水一戰’。”他穿著人字拖,蹲在狹窄街道邊的一鍋熱氣騰騰的麻辣燙旁,吃著孜然味濃烈的“串串”,“大哥范兒”十足。
支撐董小偉放手一博的力量,來自于他改變生活的強烈渴望。
“同學中也有因為逃避就業壓力考研的,但大多失敗一次就放棄了。”在董小偉眼里,“考研”是個和未來生活、人生夢想息息相關的堅持,也是現有條件下,他可以憑借個人努力掌控的、為數不多的上升通道。“我不是什么‘富二代’,只能依靠自己。名校研究生的就業、發展前景總比普通本科要好得多,我覺得考研、考名校是證明自己價值最直接的道路,也是改變現在生活狀態的捷徑。”
另外一個心愿,就是“研究生”的身份,能讓寶雞老家的父母在親戚面前“抬得起頭來”。
董小偉住的地方,緊挨著村里的一座無量佛廟,門口掛著一副楹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他的房間,曾住過一位考取了復旦大學研究生的師兄,被稱為“狀元樓”。既有仙氣,又有福氣,董小偉對再次考研充滿了信心。
現在,當董小偉拎著厚厚的復習資料,在許多個夜晚乘坐公交車,穿過長安區的大片大片農田,返回康杜村時,他總覺得格外親切。在這片嘈雜喧囂中,他看到了燈火通明的彼岸。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