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36. 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過按事物的性質不同,矛盾的性質也就不同。
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例如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那種矛盾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這種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以外,還有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
——1957年2月27《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材料2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關于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毛澤東同志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他在這里說了很長的一段話,現在不重復。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但是從二十多年的實踐看來,這個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當。至于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1979年3月30《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歷史背景及這一理論的重大意義(6分)
(2)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深入的具體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參考答案】
(1)①背景:
第一,1949年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并且基本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第二,20世紀50年代中國進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勝利,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這就使我國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社會面貌。
第三,1956年,中共八大對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的進行了分析,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第四,關于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不存在矛盾,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都沒有直接明了地回答。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勉強承認,如果搞得不好,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也會發生沖突。
第五,毛澤東在考察蘇聯的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和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關于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一命題出發,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學說和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學說。
②意義:
第一,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發展。
第二,它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狀態、性質、解決途徑等的深刻論述,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客觀存在的基本矛盾。
第三,引導人們在實踐中努力探尋正確、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
第四,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哲學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
(2)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成果:
第一,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狀況作了深入具體的分析,實事求是地指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具體實現形式完全有可能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作出的第一個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推進。
第二,鄧小平進一步提出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區分為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從而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作出了又一重要發展。他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它們的具體體制,包括已經形成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已經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對其進行改革。把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區分為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之所以非常重要,因為通過這種區分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作出了中肯和科學的分析,極大地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認識。
第三,鄧小平提出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革命性的改革解決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嚴重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矛盾,這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的第三項重大貢獻。
鄧小平根據馬克思和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我們建立起來的經濟關系和上層建筑在某種歷史條件下,也可能產生對生產力的束縛的觀點,因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內容,以更好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具體表現。因此,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鄧小平強調:“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鄧小平在一開始提出改革的時候就緊密地把它與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聯系在一起,極為明確地提出了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徑的理論。
37. 材料1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平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1737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
外匯儲備從長期沒有達到10億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萬億美元左右,成為世界上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從1978年到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實際增長6.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則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
——摘自胡錦濤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2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的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摘自中共十七大報告
回答問題:
(1)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進行了哪些改革創新才帶來了上述變化(5分)
(2)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5分)
【參考答案】
(1)中國經濟體制轉軌是伴隨著對舊體制的改革而展開的。因此,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道路實際上與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道路是一致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將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證,其重大突破和創新將對今后一系列改革的推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①提出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②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這種對非公有資本非禁即入的提法,寫在黨的文件里面還是第一次。這一政策的實施,將使很多行業加快對非公有制企業的開放,通過吸收民間資金和非公企業進入,對加快我國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的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③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對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重大創新和突破,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
④提出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從提出建立統一的市場體系到提出建立現代市場體系,這是經濟改革深化的必然結果。
⑤提出要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又是信用經濟,在嚴格法律制度的制約下,市場主體必須講信用,這樣才能做到公平競爭,等價交換,那些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才能有市場,企業才能有高效益。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①鄧小平理論回答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這個根本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問題是“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③科學發展觀回答的基本問題是“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38. 本題為選做題,請在Ⅰ、Ⅱ兩道試題中選取其中一道作答,若兩題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試題的成績記入總分。
選做題Ⅰ:
材料1
如果美國不援助歐洲,它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關系各方面都將有窒息之虞,美國這次“援歐”不同與以往,不是向個別國家提供零星援助。我們的政策不是反對任何國家,任何主義,而是反對饑餓,貧窮,悲慘,混亂。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進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存在。任何企圖阻礙別國復興的政府都不會得到我們的幫助。任何政府、黨派為圖政治私利或其他打算,不惜延續人類痛苦的,必會遭到美國的反對。
材料2
2002年1月,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訪問尼泊爾,主要討論反恐合作問題,此后,美國每年向尼泊爾提供40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2003年11月3日美國國會批準了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提供875億美元的軍事行動及重建援助的撥款法案。西方把這些經濟援助和重建計劃成為“新馬歇爾計劃”。
伊拉克已探明擁有1100億桶的石油儲藏,遠景儲量達2200億桶,開采成本每桶僅3-4美元。2003年12月,美國國防部公布了伊拉克重建項目中總價值達186億美元的26個重大工程合同,同時以維護美國的“基本安全利益”為由,決定剝奪包括德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在內的100多個曾經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及拒絕向伊拉克派兵的國家參與上述合同的競標資格。首批約9億美元的伊拉克重建合同均在暗盤交易下完成,中標的是清一色的美國公司,而這些公司無不與美國政府有著緊密的聯系。
材料3
法國前情報員達尼埃爾.雷米在其所著《誰欲殺死法蘭西》一書中認為美國已經發動了一場看不見的“經濟戰爭”,旨在征服歐洲。1995年至1999年間,美國每年立案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有1/4是針對歐盟的。德國和法國不贊成美國對伊拉克動武,惹怒了美國,美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抨擊兩國“有問題”;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賴斯,把包括法國與德國在內的反戰政府比作是二戰前法國隊納粹德國的“姑息主義”,引起德法等國不滿,美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分歧,已經在大西洋聯盟中產生了自他50年前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危機。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結合材料一、二比較“馬歇爾計劃”和“新馬歇爾計劃”的異同(5分)
(2)結合材料一、三,剖析近些年來美、歐在處理國際事務中,顯現的分歧和原因(5分)
【參考答案】
(1)差異:
①兩者提出的背景不同,馬歇爾計劃是在二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背景下提出的,“新馬歇爾計劃”則是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②兩者的目的不同,馬歇爾計劃是為了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并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新馬歇爾計劃”則是為了控制中東地區,并將重建的包袱甩給歐盟,阻止歐盟走強的步伐。
③兩者的任務不同,馬歇爾計劃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進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存在”,而“新馬歇爾計劃”的任務是反恐合作。
④兩者援助的對象不同,馬歇爾計劃主要援助歐洲國家,而“新馬歇爾計劃”則主要援助伊拉克、阿富汗、尼泊爾等中東和亞洲國家。
相同點:
①美國在兩者中都居于主導地位。不管是馬歇爾計劃,還是“新馬歇爾”計劃,都是由美國發起和主導的。
②兩者的實質一樣。馬歇爾計劃和“新馬歇爾計劃”實質上都是為了維護美國的霸權,以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為基礎,以經濟援助為手段,使受援國依賴于美國,在國際事務上保持與美國戰略的一致性。
(2)近些年來,美國和歐洲在處理國際事務中顯現的分歧不斷,主要表現在外交戰略、經濟貿易和伊拉克問題上的沖突。這標志著歐美矛盾由經貿等方面的一般磨擦上升到戰略層面,互為對手一面在擴大,相互碰撞具有一定對抗性。
歐美分歧由來已久,但分歧的加劇主要是由于雙方力量對比消長和國際格局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有:
①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于歐洲的變化,歐洲的實力能夠與美國相抗衡,歐洲獨立意識增強。
②冷戰后,蘇聯解體,共同敵人消失,歐洲對美防務依賴減少,歐美關系凝聚力下降,雙方戰略和經濟利益分歧凸顯。
③歐美的戰略目標迥異,美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仍然推行霸權主義,企圖重構以美為首的單極世界,而歐洲則期望在國際舞臺上與美國平起平坐,不是屈于美國之下。它們之間的深層次矛盾難以調和。
④由于戰略目標不同,歐美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和對策嚴重分歧。
選做題Ⅱ: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知名人士開始熱議“中國貢獻”,關于中國在地區和全球事物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的話語頻現于國際社會。
阿拉伯國家聯盟負責政治事務的副秘書長本•哈拉2007年4月14日介紹,在會見中國駐阿聯盟全權代表吳恩科大使時說,阿盟高度贊譽中國在解決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發揮的積極作用,中國關于解決該問題的立場是公正積極和平衡的,所發揮的作用是建設性的,有深遠的影響力。第一屆東盟秘書長、泰國前外長素林2008年1月7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積極支持東盟組織的發展,同時積極參與解決本地區以及國際事務,中國為提升整個東亞地區自信力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國在東亞地區所做的貢獻,對地區發展給予的大力支持以及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讓東盟信服。
材料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和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以實際行動在世界上發揮著重要建設性作用。中國認真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迄今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區域組織提供了2000多個援助項目,已累計對49個不發達國家免除到期政府債務374筆。中國已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參加了130多個國際組織,并在軍備控制,貿易投資等國際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了中國的參與,許多國際熱點問題呈現出積極的變化態勢。迄今為止,中國共參與了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人次,現正在執行維和任務的有1900多人。中國自1990年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累計新建、修復道路7300多公里,橋梁200多座,排除地雷及各類未爆炸物7600多枚,運送人員12萬多人次、物資26萬多噸,接診病人3.6萬多人次,先后有3名軍官和5名士兵在執行維和任務中犧牲。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2)中國在當今國際事務中能夠做出“中國貢獻”的原因何在?(4分)
【參考答案】
(1)中國是當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國不僅是地區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①在外交上,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積極調整和改善與美、俄等大國關系,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協調地區沖突。實踐證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解決爭端的重要原則。在多極化進程中,中國是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進程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②在經濟上,中國積極推動南南合作,加強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③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與外交實踐,在外交理念上以一種包容精神尊重各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支持和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努力減少和消除貧困。
(2)就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所作出的貢獻而言,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致力于解決現有的矛盾沖突和各類爭端,合理、規范地運用國際社會公認的制度、規則來發展自己、保護自己,為自身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二是著眼長遠,提升國際認同,積極參與國際各種規則的制訂,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以負責任的大國身份參與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制度和各種運行機制的工作,推動地區和全球的和平、合作與發展,推動構建和諧世界。
①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中作出貢獻,是基于我們和平發展的寶貴經驗。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十分珍惜和平發展環境,中國的繁榮發展是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重要的積極因素。
②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中作出貢獻,緣于我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發展繁榮帶動了周邊及各貿易伙伴國家與地區的繁榮復蘇,中國對外貿易的擴大提高了貿易伙伴國家和地區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
③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中作出貢獻,還在于中國在聯合國的重要地位。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充分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大國際責任。在聯合國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④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中作出貢獻,關鍵在于始終如一地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從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對于一切國際事務,都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決定國家關系的親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