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遙感導論》考試大綱
適用專業名稱:測繪工程
|
|
科目代碼及名稱
|
考試大綱
|
826 遙感導論
|
一、 考試目的與要求
測試考生對遙感導論主要內容:能夠掌握電磁輻射的基本理論和地物的光譜特征,掌握遙感信息的來源與特征,理解遙感圖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遙感圖像處理與解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及發展趨勢。對遙感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考察學生對相關拓展知識了解情況。要求考生準確記憶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理論,掌握遙感軟件的基本操作過程,并能妥善運用到綜合題目的處理中。此外,對于遙感技術與數字攝影測量的基本知識,考生也要有所了解。
二、 試卷結構(滿分150分)
內容比例:
遙感概述 約15分
遙感物理基礎 約25分
遙感平臺與遙感成像 約20分
遙感圖像數字處理 約25分
遙感圖像地學解譯原理與方法 約30分
遙感的應用(資源與環境遙感) 約25分
擴展部分 約10分
題型比例:
客觀題 約60分
1.選擇題 約30分
2.名詞解釋 約30分
主觀題 約90分
1. 問答題 約40分
2. 綜合應用題 約50分
三、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遙感概述
考試內容
遙感基本概念、遙感技術系統、遙感技術分類、遙感技術的發展史、遙感技術及其應用的發展趨勢。包括遙感定義、遙感信息科學的學科構成、遙感的主要技術特點、遙感技術系統的主要構成及遙感技術系統中信息獲取、傳輸與接收、圖像處理、信息提取、遙感過程及遙感應用概況。
考試要求
1.理解并掌握遙感的基本概念、特點、類型,了解遙感過程及其技術系統;了解遙感的發展與前景。
2.理解遙感信息科學的學科構成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解遙感學科在空間信息科學中的地位及其學科特點。
3.理解遙感科學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技術應用優勢。
(二)遙感物理基礎
考試內容
遙感物理基礎中的電磁波和電磁波譜的概念,太陽輻射和地球輻射特征,近紅外輻射特性、熱紅外輻射特性、黑體輻射定律、光波的反射、散射、透射、吸收,大氣對電磁波輻射傳輸的影響與大氣窗口,地物反射波譜特征與測量、典型地物(植被、土壤、水、巖石等)的波譜特征,色度學基礎與彩色合成原理。
考試要求
1.理解并掌握電磁波、電磁波譜及電磁輻射定律等基本概念與專業術語。
2.理解并掌握太陽輻射及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影響。
3.理解并掌握地球輻射與地物波譜。
4.掌握反射率及反射波譜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見地物反射波譜特征,理解環境對地物光譜特性的影響。
5.理解并掌握色度學基礎知識,掌握遙感圖像的彩色合成原理及應用意義。
(三)遙感平臺與遙感成像
考試內容
遙感平臺類型、航空遙感平臺、航天遙感平臺、攝影成像與中心投影、多波段掃描成像、熱紅外成像原理、微波成像原理、激光雷達成像原理、數碼成像原理、遙感圖像的光譜特性及其成像幾何特征、常用衛星遙感圖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術參數和各波段的主要應用范圍、遙感圖像的分辨率概念及其特征(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輻射分辨率)。
考試要求
1.理解遙感平臺分類知識,掌握各類遙感平臺的運載工具運行特性及其成像原理。
2.理解并掌握可見光航空攝影遙感及中心投影成像基本原理,掌握中心投影圖像的基本幾何特性及其圖像立體觀察和測量方法。
3.理解并掌握多波段掃描成像、熱紅外成像原理及其圖像的光譜特性,了解高光譜遙感圖像及其地學應用的圖像信息優勢。
4.理解并掌握微波遙感成像原理及其圖像特性,了解航空雷達遙感、航天雷達遙感的技術特點及其區別,雷達圖像的分辨率特性。
5.了解目前常用的衛星遙感圖像的傳感器及其主要技術參數和各波段的主要應用范圍。
6.了解激光雷達(LiDar)遙感圖像的特征,激光雷達遙感的測高原理及其在三維成像中的應用。
7.掌握遙感圖像分辨率的類型及各自的幾何、物理特性,遙感圖像分辨率在地學應用中的意義。
8.了解現代衛星遙感高分辨率圖像的成像原理、圖像特征、應用優勢。
(四)遙感圖像數字處理
考試內容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概念、數字圖像的預處理、圖像幾何變形及幾何糾正、遙感圖像輻射傳輸方程、遙感圖像輻射糾正、常用大氣校正的方法、圖像增強處理、點域增強處理、空間增強處理、多光譜圖像代數運算、圖像變換、傅立葉變換、K-L變換、K-T變換、遙感圖像數據融合處理及應用、圖像信息提取、圖像分類、遙感圖像與地理信息的融合處理、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的數字處理特點。
考試要求
1、理解并掌握數字圖像的基本概念、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類型及其應用。
2、理解遙感圖像中的誤差來源、幾何誤差與輻射誤差、圖像預處理的基本任務、目標與常用處理方法。
3、理解遙感圖像的大氣糾正原理及其常用方法。
4、理解遙感圖像的幾何糾正原理與常用方法,幾何糾正中的灰度重采樣方法及各自的優缺點。
5、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增強處理的數學原理與常用方法,點域處理常用算法及其處理效果、空間域處理常用算法及其處理效果、多光譜圖像代數運算的常用算法及其處理效果、頻譜域處理常用算法及其處理效果。
6、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變化處理原理及其常用方法、遙感圖像的傅立葉變換原理及應用、多光譜圖像的降維處理算法及應用、K-L變換和K-T變換的數學原理及其應用、遙感圖像的彩色變換處理及其常用方法。
7、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數據融合算法及其應用方法、掌握常用的多衛星遙感平臺圖像數據融合處理方法,ETM與SPOT圖像的數據融合處理方法、全色光高分辨率圖像與多波段圖像的數據處理融合、遙感圖像與地理數據的融合處理方法、地學多元數據與遙感圖像數據融合處理方法。
8、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分類原理與處理方法、非監督分類處理方法、監督分類處理方法、非監督與監督分類方法的結合處理。
9、了解遙感圖像信息提取的基本知識與常用處理方法,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地學專題信息提取的常用方法。
(五)遙感圖像地學解譯原理與方法
考試內容
遙感圖像目視解譯原理、遙感圖像的地學信息認知過程、目視解譯方法及步驟、遙感圖像地學解譯標志、遙感圖像地學解譯標志的基本類型、解譯標志的可變性和局限性。
考試要求
1.理解遙感圖像目視解譯的基本原理,掌握目視解譯及計算機解譯(圖像理解)的基本概念與相互關系;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識別的基本內容、圖像識別色調、形態、位態、時態要素類型,理解遙感圖像地學解譯中的時間、地點、目標、變化4個基本問題。
2.理解并掌握地理目標的尺度與像元尺度的比例關系,要求掌握像元尺度變化對地學目標識別的影響因素。
3.了解遙感圖像地學解譯中的不確定性問題,包括位置不確定性、屬性不確定性、時域不確定性、“同物異譜”和“同譜異物”現象產生的不確定性、空間聚類中的不確定性、由混合像元現象產生的不確定性等。
4.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地學信息的認知過程及其基本知識。
5.理解并掌握遙感影像目視解譯方法及步驟,了解直接解譯發及間接解譯法的圖像信息差異性,掌握對比分析法、信息復合法、綜合推理法、相關分析法的基本知識。
6.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解譯標志的基本知識和建立圖像解譯標志的方法步驟。
7.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地學解譯標志的基本類型,掌握圖像色調、形態、陰影、地貌、紋理、植被、土壤、水系、水文、人類活動遺跡等基本標志信息及其圖像識別特征。
8.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地學解譯標志的可變性和局限性,理解產生其可變性與局限性的地理環境因素。
(六)遙感的應用(資源與環境遙感)
考試內容
不同專業及學校在遙感概論課程中對地學遙感應用的教學大綱及其要點存在較大的區別。本復習大綱對這一章的考試內容及要求的基本范圍包括地貌遙感、土壤遙感、植被遙感、水資源及水環境遙感、土地資源遙感及城市地理遙感的基礎理論、解譯內容和方法技術。
地質遙感:地質遙感的任務、內容及其解譯原則和方法;遙感圖像巖性識別原理與圖像解譯標志;遙感圖像的地層解譯原理與方法;巖層產狀解譯的基本方法;斷裂構造的圖像解譯標志及方法;褶皺構造的圖像解譯標志及方法;活動構造的圖像解譯標志及方法。
地貌遙感:地貌遙感的圖像解譯標志、遙感影像地貌類型解譯、河流地貌解譯、冰川與凍土地貌解譯、風成地貌解澤、巖溶地貌解譯、黃土地貌解譯、火山地貌解譯;
土壤遙感:土壤解譯標志、遙感影像土壤解譯方法;
植被遙感:植物的光譜特征、植被指數與植被覆蓋信息提取;
水資源及水環境遙感:水體的光譜特征、地表水體解譯標志、水資源遙感方法、水環境遙感方法;
土地資源遙感:土地資源概述、土地利用類型及其圖像標志、土地利用遙感調查方法、土地退化遙感調查方法、土地資源評價;
考試要求
1.了解并掌握地質遙感的研究對象及其解譯原則和方法;
2.了解并掌握不同巖石類型的圖形學特征及其圖像解譯標志;
3.了解并掌握不同巖石類型的波譜特征及其圖像解譯標志;
4.了解并掌握遙感圖像地層解譯的綜合標志及其應用方法;
5.了解并掌握地貌遙感的圖像解譯標志及解譯方法;
6.了解并掌握水體的光譜特性及其圖像解譯標志,掌握地表水體信息的圖像信息提取方法,區域水體分布的遙感解譯及制圖方法;
7.了解水體環境遙感的基本原理,水質的多光譜遙感方法,水體污染的圖像識別及信息提取方法;
8.了解并掌握植被光譜信息特征及其遙感原理,植被的圖像解譯標志與識別方法,植被指數及其信息提取方法;
9.了解并掌握利用類型及其圖像解譯標志,了解土資源遙感調查及制圖方法;了解土地退化的常見類型及其圖像識別方法;
(七)擴展部分
考試內容
數字攝影測量的基礎內容。
考試要求
1.了解數字影像匹配。
2. 了解遙感影像與航空影像的區別。
參考書目:
《遙感導論》(第一版) 梅安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