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位高校專家從研究生特點出發展開研討——研究生思政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學生愛不愛上思政課,是思政教育能否辦好的關鍵。對于研究生思政課教師來說,怎樣才能增加課堂魅力,向研究生們“講好中國故事”呢?
近日,教育部研究生思政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教學研討會在石河子大學舉辦。來自清華大學、東北大學、石河子大學等高校的4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研究生思政課教師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進行深入研討。
“問題導向+研究式”模式——變“因為教所以學”為“因為學所以教”
“與本科生不同,研究生有學習國家理論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因此,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如何滿足研究生對理論知識的渴求,是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研討會上,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指委主任委員顧海良說,“問題導向式教學‘接地氣’,是最有效吸引學生的途徑。”
教育的前提是認知、認同,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周莉說,學校在教學中設計了問題導向的研究式教學方法。“我們變‘因為教所以學’為‘因為學所以教’。變從原理、范疇出發為從‘真問題’出發,倡導教師深入了解和把握學生關心的理論問題、‘思想扣子,以及當下變化的世情、國情、黨情,并總結提煉其中的重要問題,層層深入地給予關注、解析,做到自己先明白,然后講明白,再讓學生聽明白,進行研究式教學。”周莉說。
“我們結合當地實際,由傳授式向研討式轉變,堅持問題導向,開展研討式教學,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將教師的理論成果運用于組織教學中。”研討會上,石河子大學黨委副書記夏文斌說,“研討式教學改變了傳統講授式的僵化、枯燥和單調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針對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以及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等重大問題的討論。”
“專題化+個性化”模式——讓學生多角度多維度享受理論成果“盛宴”
研究生思政課如何讓學生“解渴”,是能否激發研究生學習理論知識熱情的關鍵。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秀閣認為,學校采用專題研究式教學,將教學的重點放到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現實問題上,以此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認識,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課程學習有助于其專業的學習與提高。
“研究生學習重在研究性,思政課也不例外。”中山大學教授鐘明華告訴記者,“在專題式教學中,我們突出現實,強調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處處以現實社會中發生的事實變化為素材,密切聯系國際和國家發展面臨的各種各樣、具體現實的問題,圍繞大家密切關注的新問題、尖銳問題、重大矛盾問題,運用嚴密的理論分析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和解讀現實,使其對政治現象與政治理論產生親切感,認識到這些問題就在自己身邊,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與思考興趣,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對現實世界觀察理解與正確思考的能力。”
對學生而言,通過專題式和個性化授課,能夠領略到不同教師的講課風格和內容,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讓學生多角度多維度享受理論“盛宴”。
“學生參與+實踐動手”模式——親身參與實踐感受思政課魅力
如何避免研究生思政課教學中難以入心的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說教?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注重課堂實踐,是消除這一現象的有效路徑。
“我們通過圍桌討論、一組一席談、角色扮演、讀書報告分享周、發展論壇等方式,圍繞現實問題展開師生大討論。”中山大學教授鐘明華說。
有關專家認為,課堂實踐教學內容的選題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的思想實際精心設計。題目要與課程相關,使學生帶著問題開始實踐學習。
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陳文斌認為,開展實踐性互動式教學,實現課堂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讓學生圍繞思想認識困惑和所關心的社會現實問題進行提問、辯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引領學生深刻理解貫穿于理論成果之中的精髓和靈魂,掌握體現在理論成果之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
中山大學思政課教師在學生評價中平均得分達到95分以上,研究生思政課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一名學生的網上評語這樣寫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門課程上得很精彩,而且結合現實,從中國文化特點入手加以分析,觀點鮮明,內容豐富,留下本質的東西。”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