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新常態” 是我們當前高度關注的熱詞,也是2016考研政治大綱新增考點,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重視這一知識點,下面老師以最新的時政信息理論——從“十二五”到“十三五”的歷史新跨越,帶領大家分析一下其涉及的知識點。
一、從“十二五”到“十三五”的歷史新跨越材料節選
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電“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光明。”訪英前夕,習近平主席接受路透社采訪時,再次向世界發出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自信強音。站在“十二五”即將收官、“十三五”大幕將啟的時間節點上,這一論斷,既包含著對過去的深刻總結,又寄寓著面向未來的深遠展望。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在高起點上走出一條穩中向好的曲線。“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不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這是一個很有發展質感的歷史單元。全國就業人員達到7.7億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3000多萬套保障房拔地而起,城鎮化率提高到54.77%……這很不平凡的五年,見證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反映了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明顯改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中國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
把握規律才能洞察本質。五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就是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倚重消費拉動,更加注重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雙中高”的歷史性跨越。
關鍵時期的抉擇,將決定發展走向。正是在發展新理念的引導下,中國經濟在“十二五”時期逐漸步入新常態。盡管有下行壓力,但穩中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鳳凰涅槃的變革正在深化。從服務業占GDP“半壁江山”,到消費成為“頭駕馬車”;從高技術產業增長強勁,到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蓬勃興起,無不說明中國經濟后勁更足了、潛力更大了、韌性更強了。引領新常態,把握發展的大邏輯,未來中國的發展就有了思想之帆、動力之源。
沒有一帆風順的航程,只有持續奮斗的事業。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我們仍將面對諸多挑戰。向外看,中國同國際市場密切關聯,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難以獨善其身;向內看,“三期疊加”之下,新舊動能轉化的陣痛需要承受,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有待進一步破解。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需要我們牢牢把握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做好改善民生的“加法”、節能降耗的“減法”、創新驅動的“乘法”、釋放市場活力的“除法”,不斷培育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來源,新華網2015年10月20日)
二、考研政治毛中特解析材料
這段材料集中體現了一個“新”字,“正是在發展新理念的引導下,中國經濟在‘十二五’時期逐漸步入新常態”“從高技術產業增長強勁,到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蓬勃興起,無不說明中國經濟后勁更足了、潛力更大了、韌性更強了。”從這些“新”變化中,不難總結出這段文字主要涉及毛中特新增知識點“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具體如下: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經濟發展新常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經濟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第一,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經濟規模決定的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第二,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中國經濟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而為經濟增長提供穩定的動力和保障。第三,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第四,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積極推動職能轉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充分結合,共同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考試的命題角度對知識點選擇會有不同的偏重,同學們在應對考題時需靈活分析,問題不能離開材料,二者結合才能使答案不會偏離正確方向。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