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入金秋,中國科學院迎來了它的第66個生日。
2015年,中科院迎來了幾個重要的關口,“十二五”規劃面臨收官,“十三五”改革發展進入關鍵的謀劃之年,而中科院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和全面深化改革也進入攻堅階段。
這也是白春禮出任中科院院長的第五個年頭。在這一年中,白春禮與他背后的這座國家科學院,一起親歷改革,一起書寫歷史,進取與變革,成為中科院一年來的關鍵詞。在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道路上,他們從未停歇。
先導專項:重大產出排頭兵
在白春禮看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是“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抓手,對中科院貫徹落實新時期的辦院方針,圍繞“三個面向”落實“四個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中科院“十二五”戰略部署中,先導專項也與重點部署項目和研究所自主部署項目構成了相互銜接的中科院科技項目體系,它們將引導中科院逐步建立新的資源配置體系,并建立重大產出導向的研究所評價體系。
一年來,先導專項不負眾望,出色地發揮了“先導”作用。如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許瑞明所說:“目前已啟動的16個B類先導專項,除取得了一大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外,還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具體指標上達到甚至趕超了世界先進水平。”
比如,今年3月,在“海斗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先導專項支持下,我國首個深淵科考船“探索一號”進入改裝階段,預計將于2016年3月完成,不日將執行專項的第二個深淵科考航次,重點進行地球物理探測和深淵著陸器等深淵裝置的布放。
在中科院三亞深海所所長丁抗看來,“探索一號”投入使用將“滿足我國在未來十年內進行深淵探測與作業的迫切之需”,為全海深關鍵技術的研發提供海試平臺。
“既然叫‘先導’,就是要做國家沒有的事,率先先走一步,這是先導專項的本質含義。”白春禮說,“在新常態下,希望先導專項能夠真正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在作出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的同時,能夠更多地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
人才:立院之本強院之基
在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眼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工作不僅關系當前發展,更影響長遠”。
今年8月,89名來自全球科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優秀青年學者齊聚北京,參加第五屆“海外人才走進科學院”活動。在這里,他們可以深入到各研究院所,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洽談。
中科院最近啟動實施的率先行動“百人計劃”,將中科院的人才工作更進一步。
作為我國最早啟動的高目標、高標準和高強度支持的人才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自1994年啟動以來,為我國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為在海內外具有較高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人才計劃。
“‘百人計劃’就像我事業的支點,支撐我撬起了自己的中國遙感夢。”在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百人計劃”入選者顧行發看來,“百人計劃”為剛回國的科學家撐起了一把保護傘,讓他們不用為生計發愁,可以安心做事,更好地“入水土”,把心定在國內。
他說:“‘百人計劃’是為海外歸國人才保駕護航的一項不可替代的計劃,是海外歸國人才溫暖的家。正是‘百人計劃’,讓我從一個只會抬著頭看飛機的少年,成長為今天的樣子。”
思想庫: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
2015年2月,中科院對外發布了新時期的辦院方針,即“三個面向”“四個率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這是中科院歷史上誕生的第六個辦院方針,也是中科院聚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的重大調整。其中,“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赫然在列,這不僅是中科院自身發展的內在訴求,更是黨和國家對中科院提出的明確要求。
2015年6月,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正式揭牌,標志著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歷史階段。
戰略咨詢院旨在建設國家倚重、社會信任、國際著名高水平科技智庫的核心載體,發揮中科院“三位一體”綜合優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建設開放合作的全球化戰略政策研究網絡,對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的重大決策提出有科學依據的咨詢意見,面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為應對全球挑戰和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科學思想支撐。
“戰略咨詢院是中科院學部發揮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咨詢機構作用的研究支撐機構,是凝聚中科院乃至全國相關研究力量開展戰略和政策研究的綜合集成平臺,是中科院科技智庫相關研究工作和成果管理的統籌協調機構。”白春禮說。
戰略咨詢院成立以來,已產生部分成果,產生了諸如《中國基礎研究國際競爭力藍皮書2015》《2015科學發展報告》《科學結構地圖2015》等一系列著作。
白春禮盼望著,戰略咨詢院能充分發揮院士群體的集體智慧,發揮中科院多學科綜合交叉優勢,聚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構筑小核心、大外圍的決策咨詢支撐體系,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國家科技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