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11月7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80秒的握手,開啟了兩岸領導人66年來首次會晤的歷史新篇章,引發了各界人士、媒體的高度關注。擁有靈敏考研政治考試嗅覺的都教授怎能放過這一2016考研政治時政熱點呢?下面我們從毛中特有關知識點分析一下“習馬會”的重要信息點。
一、“習馬會”材料節選
歷史將記住這一天。
2015年11月7日,夜雨之后的新加坡,碧空如洗。當時針指向下午3時,早早就守候在香格里拉大酒店會見大廳的600多名記者安靜了下來,屏住呼吸,靜待兩岸領導人跨越66年時空的歷史性握手。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分別從左右兩側的門走了進來,相向而行,伸手相握。
數百個鏡頭的咔嚓聲匯成交響,如密雨般急切。
……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歷史將會記住今天。”習近平一語千鈞。
“曾幾何時,臺海陰云密布,兩岸軍事對峙,同胞隔海相望,親人音訊斷絕,給無數家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傷痛,甚至是無法彌補的遺憾。”談及一灣淺淺的海峽帶給兩岸中國人的傷痛,習近平神色凝重。
“兩岸關系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說到“一家人”時,習近平加重了語氣。
“當前,兩岸關系發展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兩岸雙方應該從兩岸關系發展歷程中得到啟迪,以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擔當,作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選擇。”習近平說。
“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不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開創和平安寧的生活,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共享美好的未來。”習近平語調平和,態度堅毅。
馬英九在致辭時表示:“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正是因為雙方共同尊重“九二共識”,過去7年半時間,我們才能獲致包括達成23項協議在內的豐碩成果與和平榮景,讓兩岸關系處于66年來最和平穩定的狀態。
會面中,兩岸領導人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坦誠而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達成了積極共識:繼續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加強溝通對話,擴大兩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造福兩岸民眾,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該攜手合作,致力于振興中華,致力于民族復興。兩岸領導人對“九二共識”作為共同政治基礎的再確認,對兩岸關系未來穩定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透過歷史風云變幻,可以深切體會到,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民族強盛,是兩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亂,是兩岸同胞之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
“當前,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偉大夢想。我們在幾十年的時間內走完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我相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
兩岸關系在這里翻開了新的一頁。歷史,將記住這一天。(來源:人民網 2015年11月08日)
二、“習馬會”中與毛中特有關的知識點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最早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臺灣問題是中國國內戰爭遺留下來的問題,實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2.1982年1月,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第一,一個中國。這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核心,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 第二,兩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第四,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第五,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寄希望于臺灣人民。
3.新形勢下對臺灣工作方針(此考點是2016考研新大綱增加考點)
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圍繞臺灣問題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1992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共識,同意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開啟了兩岸事務性商談。
2015年5月,習近平深刻總結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經驗和啟示,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兩岸關系發展的5點重要主張。
第一,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
第二,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宗旨。
第三,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
第四,兩岸雙方要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不斷增進政治互信。
第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大家一起來干。
兩岸關系是2016考研政治的一個熱點與重點,其透漏的信息點可以考選擇題,也可以考分析題,同學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尤其是今年新增的考點,同學們一定要熟記于心。祖國統一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兩岸關系也可以考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同學們要舉一反三的學會靈活應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