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考試內容涉及到四門課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這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知識點不僅多而且零碎,復習起來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的時候能夠劃分重點和非重點考查內容,根據重要性的不同區別對待。教育學原理這一科目是考試考查的重點,2016考研黨在復習的時候不僅要做到理解,更要識記,在考試中靈活地回答相應的選擇題和論述題。下面就來學習一下后現代主義課程論的相關內容。
反對課程編制的“目的——手段”范式
后現代主義發軔于文化、建筑、藝術等領域,自利奧塔《后現代主義下的知識狀況》一文發表后,后現代的思想逐漸滲入到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并對心理與教育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現代課程設計以泰勒的目標模式為范本,而目標模式是一種典型的“目的——手段”模式。泰勒在《教學設計的原理》一書中指出了課程設計的四個基本原理:一是了解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經驗,二是教室如何組織這些經驗,三是這些經驗如何傳授給學生,四是如何通過有效的評價來檢查這些經驗是否有效傳授給了學生。泰勒的目標模式被作為課程編制的“主導范式”對課程開發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主張的課程體系范式的封閉性而收到了批評。真正從根基上對其進行批評的是后現代主義關于課程設計的主張。多爾針對泰勒目標模式的四個基本原理提出關聯性、循環性、嚴密性和豐富性。
反對封閉式、提倡開放式的課程編制
在后現代主義看來,課程編制不僅僅是教育學專家的專利,也不是行政部門的特權,而是由實施課程的主題——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共同參與的活動,這樣的課程模式是開放式的,隨著教育活動雙主題的互動交往過程而不斷展開、調整,不斷發現、探索新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課程,這種課程是不斷“生成”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課程目標是師生一起建立的,課程目標應該隨著教育活動的具體情況而改變,因而課程目標具有動態特性。
反對片面、狹隘地理解“課程”
后現代主義者指出影響學生發展的不僅是學校,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賴以生長的各種環境,包括家庭和社區。后現代課程論專家舒伯特指出課程不是單數,而是復數,意在指明課程不僅是學校之中的教育活動與內容安排,而且包含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各種小環境,如社區也可能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方案支持計劃。
對于教育學原理這門課的復習,最重要的是要有整體框架,把重點都標注出來,然后逐一解析,并反復強化鞏固。這樣不僅可以對知識點形成聯系貫穿,而且對考生加深記憶,簡單化復習有很大的幫助。2016考研人,拿出你的決心和毅力吧,去拼一個青春無悔!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