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16分)
1.教育規律
2.技能
3.課程
4.學校管理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關于教育的產生主要有三種學說,他們分別是:__________起源說、心理起源說、__________起源說。
2.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一般的教學大綱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兩部分。
4.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制訂的,是教學中必須遵循的__________________。
三、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每小題僅有一項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
1.學校教育始于__________。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2.教學過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
A.學生與所學知識,發展能力之間的矛盾
B.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
C.教師與教材之間的矛盾
3.學校課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__________。
A.課程設計
B.課程制訂
C.教材編制
D.課程設置
4.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是__________。
A.各門文化課
B.思想品德課
C.課外活動
D.少先隊工作
5.體育是進行其它各育的__________。
A.必要條件
B.物質基礎
C.重要保證
D.重要手段
四、判斷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大狼帶小狼捕食是動物界的教育現象。()
2.因材施教的依據之一是遺傳素質的差異。()
3.布置作業的主要目的在于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
4.思想品德教育要講練結合,既要重講理,又要落在實處。()
5.職業技術教育屬于專業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則屬于基礎教育。()
五、簡答題(每小題7分,共14分)
1.為什么說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2.通常我國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主要遵循哪些原則?
六、論述題(共25分)
結合你對“發現法”的認識(即你的評價),談談“發現法”對實現我國目前提出的“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教育目標的意義,以及要實現該目標應該怎樣運用“發現法”(即步驟與要求)?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1999—200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漢語言、種植九七、八級第五、三學期教育學
試題答案及評分標準(供參考)
1.教育規律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在它發展運動中固有的矛盾,與其他事物和現象間的本質聯系。
2.技能是指通過練習獲得的在實踐中順利完成任務的一種活動方式。
3.課程廣義上說是指學生在學校環境中所獲得的全部經驗,即為實現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范圍、份量和過程的總和。狹義上的課程是指學校教學的具體教學科目。
4.學校管理是指為了達到培養人的目的,通過規劃、組織、指導、協調、控制等職能活動,對學校的人、財、事、物、時問和制度等進行合理的組合、調控和使用,使學校這個教育組織的功能得到充分、有效地發揮。
1.生物勞動
2.遺傳環境教育
3.說明本文
4.教育目的教學規律基本要求
三、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B2.A3.D4.A5.B
1.×2.√3.×4.√5.√
1.答:因為:
(1)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總是在一定的思想體系指導下,受一定哲學觀點所支配;
(2)各門科學知識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
(3)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從所學的科學知識中受到思想品質教育,而且還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作風以及思想道德中獲得思想品質教育。
2.我國德育的基本原則有:
(1)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
(2)言行一一致原則;
(3)正面引導原則;
(4)通過集體進行教育的原則;
(5)尊重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6)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7)照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特點的原則。
答題要點:
(1)評價:(5分)
發現法即發現學習的方法,是一種掌握學科知識結構,掌握學科的基本態度和方法的學習方法。
①這種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認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認識活動的內部過程經常發生猜想、困惑、期待等,促使學生去尋找理由和證明;
②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用科學的觀點來評價現象和事物發展的過程從而學到科學的認識方法。
(2)意義:(10分)
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我國產業的高科技含量,加快我國現代化的步伐;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此部分為開放性答案,視學生答題的完備性與邏輯性,酌情判分)
(3)運用的步驟:(10分)
①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②學生利用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問題,得出解答的假設;
③學生從理論或實踐上檢查自己的假設,學生間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展開討論或辯論;
④學生對問題的爭論作出總結,得出共同的結論。
運用發現法的基本要求:
①教材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應是學生獨立研究力所能及的“最近發展區”;
②要使學生樹立信心,產生興趣,相信自己能獨立解決問題;
③幫助學生找出需要研究的問題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組織己有的知識來促進新的發展;
④學生的發現與系統知識的掌握結合起來,把學生的獨立學習與教師的指導結合起來。
七、實例分析題(共15分)
答案要點:
1.這位教師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學(3分)。
2.該教師不引導學生動腦筋思考,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違背了啟發性原則;(5分)
3.這位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理解長方形面積的求法,而是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給學生,致使學生難于學懂、學會,違背了系統性原則和鞏固性原則。(7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