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展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至今已十年,成績有目共睹,但是人才培養中的弊端也漸漸暴露出來。當前一些藝術類院校沿襲“精品”培養定位,過于追求培養獨奏型人才,導致與社會需求相脫節,亟須改變。
“精品”定位的特點在于讓學生成為獨立演奏的歌唱家、鋼琴家、小提琴家、舞蹈家等,以學生在國際國內大賽獲獎作為核心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注重“一對一”乃至“多對一”的授課方式,老師圍著學生轉,但對于學生的伴奏、合奏以及進社區服務等不甚關注。在評價時,學生獲獎數量、等級占有很高的權重系數,導致學校緊盯少數拔尖學生,對學生整體的個性化教學則基本忽略。
時代在改變,傳統的精英培養模式需要在研究生擴招、社會需求多樣化的形勢下作出改變。就上海音樂學院而言,專業學位研究生已占研究生總數的70%,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指向不言而喻;而每年能夠進入樂團等成為獨奏家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生不足10%,絕大多數學生進入了其他相關藝術工作崗位。
“精品”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獨奏家,并非專指某些獨奏崗位,而應該是具有個人專長、也具備顯著綜合能力的人才。比如群眾藝術館的活動策劃人員、為社區授課的老師,以及擔任合奏、伴奏的音樂人等等。
藝術類院校需要在課程設置、實踐平臺建設等方面作出調整,為不同類型的音樂人才量身定制個性化教育方案。課程方面需要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比重,引導學生更多走入社區、走向社會,用自己所學所獲提升周圍環境的藝術氛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離不開平臺建設,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去鍛煉才干,展示才華。
此外,對于教育行政和評估部門來說,過于倚重“學校培養出多少獨奏家”的評估體系也應當改變,應抬高學生服務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指標權重。
藝術類院校突破“精品”定位并非意味著不再培養獨奏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更加關注未必成為獨奏家的“大多數”。這種突破也會帶來學生心態的轉變,他們不再把自己當作眾星捧月的主角,而是放低姿態學會合作,在合作中發揮專業特長,服務于社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