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試科目(806)生態學考試大綱
806生態學
一、考試大綱的性質
《生態學》(包括基礎生態學、森林生態學)是報考森林培育(城市林業)專業碩士的考試科目之一。為幫助考生明確考試復習范圍和有關要求,特制定本考試大綱,適用于報考北京農學院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試要求
考生應全面系統地了解生態學有關基本概念、原理和當前研究熱點,掌握生物與環境、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能針對不同森林類型的環境條件進行森林經營和生態環境整治;了解最前沿的生態學原理應用與城市林業的發展及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等方面的知識;能對目前生態學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并提出自己可行的建議和觀點。
三、卷面結構
1.課程組成:基礎生態學占50%;森林生態學占50%
2.內容組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占60%;應用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和綜合知識應用題等方面的內容占40%。
3.考試題型:名詞解釋(15%);填空題(15%);簡答題(30%);綜合性答題(40%)。
四、考試時間和方式
1.考試方式:筆試
2.考試時間:3小時
第一部分:基礎生態學,占50%
第一章緒論
了解生物與地球環境的協同進化、現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及特點;掌握生態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與范圍。
第二章生物與環境
掌握環境、生態因子、限制因子、生態幅、光補償點、光周期等基本概念,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種的生態幅及其制約因子的主要規律,光、水和土壤等生態因子的作用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如何應用這些特點。
第三章種群及其基本特征
掌握種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生命表概念、類型及其特點,種群的數量和分布的應用意義,種群增長率r與凈增殖R0的關系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邏輯斯諦方程及各參數的含義,“S”型曲線的特點及各階段的特征,自然種群數量變動的類型,種群的調節學說及其應用實例。
第四章種群生活史
掌握種群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類型,物種的形成與生殖隔離以及生殖隔離形式和方式,物種形成的方式r-選擇和K-選擇的主要特征,r-K選擇理論在生產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第五章種內與種間關系
掌握領域性、他感作用、競爭排除原理、生態位、捕食、種內與種間關系等基本概念,種間關系的基本類型,二個物種競爭的4種可能結果,捕食作用對種群數量和質量的調節作用。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組成與結構
掌握邊緣效應、優勢種、關鍵種、物種豐富度、生活型、群落、物種多樣性等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計算及梯度變化規律,影響群落組成和結構的因素。
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動態
掌握群落的演替及其分類,演替頂極及頂極學說,演替系列及以裸巖開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第八章生物群落的分類與3S技術
掌握生物群落的分類定義及分類單位,群落的命名,群落分類原則,我國植被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第九章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
掌握生態系統、食物鏈、生物擴大作用、營養級、生態錐體等基本概念,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類群及作用,同化效率、生長(產)效率、消費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營養級,負反饋調節及其在維護生態平衡中的作用的實際案例。
第十章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信息流
掌握初級生產、全球初級生產量的分布特點,限制陸地及水域生態系統初級生產的因素,初級生產量的測定方法,次級生產的生產效率,估計次級生產量方法,分解過程的特點和速率。
第十一章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掌握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周轉率、溫室效應、硝化作用等基本概念,氣體循環和沉積循環的區別,物質循環的模式,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類型,全球碳循環、氮循環磷循環和硫循環的基本過程,有毒物質在生態系統循環的特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分布的地帶性規律,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熱帶雨林的分布及植被特點,草原退化的主要特征,湖泊富營養化的原因和危害,海洋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濕地定義及其功能。
第十二章景觀生態學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掌握景觀生態學基本概念,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及在實踐中的應用,生態系統服務定義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主要內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類型及內涵。
第十三章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掌握全球變暖的原因及減緩的途徑,生物多樣性定義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可持續發展定義及其基本原則。
第二部分:森林生態學,占50%(考生注意:為避免重復、相同內容未列出)
掌握森林、森林生態學的基本概念,了解森林生態學的研究進展及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第二章森林環境
掌握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了解適應性及其相關概念,正確理解森林與環境的對立統一,二者的相互關系。
第三章森林能量環境
了解太陽輻射、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掌握其相應的基本概念,樹種耐陰性的鑒別與影響因素,極端溫度對生物的影響,有效積溫法則及其實際應用。
第四章森林物質環境
了解水的生態作用,掌握濕潤度、干燥度的概念及于植被分布的關系,理解森林的水分平衡及相關概念,森林的增加降水、凈化水質的作用。熟練掌握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質,正確認識森林與大氣環境的關系。
第五章森林環境中的干擾因素
了解地形對森林的影響,森林植被的防風作用,掌握林火的概念、類型及對動植物的影響,提高對森林防火的認識。
第六章森林種群的結構與動態
掌握種群統計的基本參數,種群的增長模型,了解植物種群的生活史,生物入侵的概念與過程,r對策和k對策以及相關特征。
第七章森林種群內和種群間的關系
掌握最后產量衡值法則、-3/2自疏法則,競爭排斥原理和生態位理論,了解動植物的相互關系及其進化。
第八章森林生物遺傳變異與進化
掌握點突變、染色體突變、基因重組、基因頻率、哈迪-溫伯格定律、遺傳漂變等概念,了解人類活動對遺傳多樣性的作用,熟悉物種多樣性進化和物種形成的規律。
第九章森林群落結構
掌握森林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種類組成的數量特征,熟悉森林群落的結構、外貌和動態,了解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因素。
第十章森林群落演替
了解森林演替的一般過程,掌握林木更新模型和林窗模型。
第十一章森林生態系統
掌握生態系統的特征和反饋調節理論,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類型,了解森林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及其規律,物質循環的主要類型和過程,正確理解森林生態系統養分循環過程及特點,關注當前的環境狀況。
第十二章森林地理分布
了解中國森林的分類和世界森林的分布,掌握森林分類的定義及分類單位、一般原則,我國主要森林植被及其分布。
第十三章森林與全球氣候變化
辯證地理解森林與氣候的相互關系,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掌握氣候變暖的原因及減緩途徑,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森林的分布和種類組成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