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選擇題
1.中國古代“外鑠論”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2.提出“白板說”的是( )
A、華生
B、洛克
C、盧梭
D、格塞爾
3.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 ( )
A、高水平的智力
B、實踐能力
C、健康體魄
D、創新精神
4.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重視 ( )
A、實踐能力的培養
B、思維能力的培養
C、想象能力的培養
D、創新能力的培養
5.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 ( )
A、必然要求
B、必然結果
C、心理前提
D、必要保證
6.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
A、條件
B、任務
C、途徑
D、結果
7.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 ( )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則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徑
8.課程實施計劃的展開過程是 ( )
A、安排課程表
B、分析教學任務
C、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D、組織教學活動
9、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稱為()
A、教學程序
B、教學步驟
C、教學組織形式
D、教學階段
10、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大多采用 ( )
A、分組教學
B、個別教學
C、道爾頓制
D、班級上課制
11.循序漸進原則要求教學要 ( )
A、溫故而知新
B、不陵節而施
C、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D、學而時習之
12、實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徑是 ( )
A、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B、課外校外活動
C、勞動
D、共青團活動
13、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觀點的方法是( )
A、榜樣法
B、說服法
C、陶冶法
D、鍛煉法
二、簡答題
1.關于學校文化的界說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2.簡述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3.對教師概念是如何界定的,應從哪幾個方面來理解教師概念?
4.簡述課程實施的運行結構。
5.怎樣理解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規律?
三、論述題
1.試述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
2.試述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3.舉例說明在教學中如何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 2、B 3、D 4、D 5.D 6.A 7、D 8、D 9、C 10、B 11、B 12、A 13、C
二、簡答題
1.關于學校文化的界說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1) 學校文化不僅包括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遵循的一些觀念和行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員共同遵循的觀念和行為;
(2) 學校文化既可能會給預定教育目的達成帶來積極意義,也有可能阻礙教育目的的達成;
(3)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2.簡述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對象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制定培養目標需要考慮各自學校學生的特點。
3.對教師概念是如何界定的,應從哪幾個方面來理解教師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對教師概念界定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在理解教師這一概念時,必須把教師作為一個集合體,從其職業的特性、扮演的社會角色、承擔的社會職責及與活動對象的關系等方面進行考查。
4.簡述課程實施的運行結構。
課程實施作為一個動態的序列化的實踐過程,具有一定的運行結構。 (1)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2)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 (4)選擇并確定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5)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劃;(6)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為下一輪的課程實施提供反饋性信息。
5.怎樣理解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規律?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統一在教學活動中。
(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是他們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和質量,依賴于學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讓的內在機制。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應注意以下條件。
第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
第二,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
第三,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
第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三、論述題
1.試述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
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條件,能否正確履行教師角色,根本在于教師的專業素養。
(1)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教師應該對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能廣泛而準確的掌握,對基本的技能熟練運用,對學科的基本結構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包括學科間的相關點、相關性質、邏輯關系等。
第三,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包括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動向,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學科發展的因素,該學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及在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的表現形態。
第四,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包括領悟獨特的認識世界的視角、域界、層次及思維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教師職業是教書育人,因此,教師不僅要有所教學科的專業素養,還要有教育專業素養。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具有熱愛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愿意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師要具有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對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認識,全面理解素質教育;教師要具有符合時代特征的學生觀,全面理解學生的發展,理解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全體發展與個體發展、現實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師的教育能力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比如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傳播知識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沒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師,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視進行科研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融進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師的研究還包括教育研究,通過教育研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的更大發展。
2.試述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1)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對品德認識和品德行為起著激勵和調節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作出的行為反應,是人的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行為表現,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
(2)知、情、意、行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培養道德行為。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順序,而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確定從哪開始。
3.舉例說明在教學中如何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
(1)原則的含義:啟發性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原則的基本要求:第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是啟發的首要問題。第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注意提問、激疑,啟發他們的思維,不僅啟發學生理解知識,還要理解學習的過程,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第三,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發揚教學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
(3)舉例,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