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
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前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創中華民族新的輝煌,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以來,中華民族一切有志之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的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復興。
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思想,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
六、八項“基本要求”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七、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性質: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的全面性: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三個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改革中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黨在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方面積累起來的經驗和主要原則:
第一,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
第三,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必要性: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國際,世界經濟可能陷入長期低迷,外需疲弱很可能常態化,經貿摩擦將進入高峰期。
國內,開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制約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較多,對外開放面臨的風險增大,開放的層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怎么做: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1.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
2.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
3.堅持進口和出口并重;
4.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
5.加快走出去步伐;
6.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
八、5項要求(改革經驗)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找準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的著力點。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繼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第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
第二,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推進。
第三,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的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
第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
第五,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