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思修與法基主觀題高頻考點:
1.思想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調節人們思想行為、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雖然在調節領域、調節方式、調節目標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服務于一定的經濟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供價值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2.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3.愛國主義與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重要趨勢。它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日益緊密,同時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政治和文化,對愛國主義也提出了挑戰。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愛國主義并沒有也不會過時。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以積極而理性的姿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也不是大國沙文主義。要正確處理熱愛祖國與關愛世界、為祖國服務與盡國際義務、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對大學生來說,在如何把握經濟全球化趨勢與愛國主義的相互關系問題上,需要著重樹立以下三個觀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報效祖國之心不應有差別。第二,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第三。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體化。
4.創新精神
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表達,體現了社會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它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的進步潮流,是社會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帶領人民在繼承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基礎上,立足新的時代條件,賦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新時期的大學生置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之中,應當以時代使命為己任,把握時代脈搏,迎接時代挑戰,增強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本領,勇做改革創新的實踐者,將弘揚改革創新精神貫穿于實踐中、體現在行動上。應當做到:
第一、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
第二、培養改革創新的責任感。
第三、增強改革創新的能力本領。
6.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內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衡量人生的社會價值的標準是個體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任何個體的人生意義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條件基礎之上,并在社會中才能得以實現。離開一定的社會基礎,個人就不能作為人而存在,當然也無法創造人生價值。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最基本內容。一個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從根本上說是由社會所規定的,而社會對于一個人的價值評判,也主要是以他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為標準。
7.道德的功能與作用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現為,它是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及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統中,主要的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8.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第一,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第二,推崇“仁愛”原則。第三,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第四,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第五,追求精神境界,重視道德需要。第六,強調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此外,中華傳統美德還體現在廉潔白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舍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方面。
9.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屬于精華的部分,表現出積極、革新、進步的一面;屬于糟粕的部分,則表現出消極、保守、落后的一面。中華傳統美德作為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部分,為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首先,要加強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挖掘和闡發。其次,要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再次,要以開放的胸懷和視野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在對待中國傳統道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問題上,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復古論兩種錯誤觀點。
10.繼承與發揚中國革命道德
中國革命道德是指中國共產黨人、人民軍隊、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中所形成的優良道德。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中國優良道德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中華傳統美德新的升華和質的飛躍,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道德財富。弘揚中國革命道德,要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
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包括: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樹立社會新風,建立新型人際關系。修身自律,保持節操。
11.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們在網絡生活中為了維護正常的網絡公共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是社會公德規范在網絡空間的運用和擴展。大學生應當堅持文明上網,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成為凈化網絡空間的積極力量。應當: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健康進行網絡交往,自覺避免沉迷網絡,養成網絡自律精神。大學生應當自覺學習和遵守有關互聯網的法律規定,堅守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信息真實性底線,這也是遵守網絡道德的要求。
12.法治思維的含義和特征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規則和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法治思維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精神為指導,蘊含著公平、正義、自由、民主、人權等人類社會的美好價值,是一種正當性思維;第二,法治思維以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來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思維;第三,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與法律方法為依托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糾紛,是一種最可靠的邏輯思維;第四,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培養法治思維,必須拋棄人治思維。
13.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指在國家或社會的所有規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廣、強制力最大的規范。法律至上尤其是指憲法至上,因為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據。法律至上具體表現為法律的普遍適用性、優先適用性和不可違抗性。法律的普遍適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國主權范圍內對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律的優先適用性,是指當同一項社會關系同時受到多種社會規范的調整時,要優先考慮法律規范的適用。法律的不可違抗性,是指法律必須遵守,違反法律要受到懲罰。
14.權力制約
權力制約是指國家機關的權力必須受到法律規制和約束,也就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法律是約束權力最大的“籠子”,具有制約公權力的重要功能。在我國,國家權力是人民的,即一切權力為民所有,國家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即一切權力為民所有。因此,只有依法對權力的配置和運行進行有效制約和監督,才能防止權力私用、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權力制約分為權力由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四項要求。
15.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指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公平正義主要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救濟公平。權力公平包含三重含義,一是權利主體平等,二是享有的權力,特別是基本權利平等,但是權利保護和權利救濟平等。機會公平包括起點平等、發展平等和代際平等。規則公平是指對所有人適用同一的規則和標準,不得因人而異。救濟公平是指為權利受到侵害或處于弱勢地位的公民提供的救濟公平。救濟公平包括司法救濟公平,行政救濟公平和社會救濟公平。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