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考研,小編想說,很多人都能講出選擇考研之路的不容易。現在考研結束了,小編覺得是時候奉上一碗毒雞湯了:考研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如果是因為怕工作,那就很不可取嘍~
考研與高考的關注度,可謂冰火兩重天。每年6月的高考季,熱度可與酷夏爭高下,但每年冬天的考研季則備受媒體冷落。2017年度考研的筆試已于 2016年12月底結束。關于考研,大家可能聽過幾個零散消息,如中國傳媒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碩士入學考題出錯,好在算所有考生都做對了;中國地質大學考研發錯試卷要補考,此外大概就沒其他了。
但關注度低并不意味著考研上研不重要。選擇決定命運。人一輩子面臨的重大選擇節點,往往一只手數得過來,很少超過兩只手:出生在什么地方,去哪座城市上什么學校,去哪個單位上班,跟誰結婚……考研即使沒有高考重要,也是相當重要的。當大學生涯過半之時,你將不得不考慮并決斷:畢業后是工作、上研,還是出國深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或有不同的選擇。不過,從宏觀上看,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把寶押在了考研上。據統計,2017年考研報考人數再次刷新歷史紀錄,達到201萬人,較2016年增加24萬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免試保研的。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首先,有一部分學子發現,選擇繼續深造是最符合自我利益的,這或者是憑直覺輕松選擇的結果,或者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都無可厚非。
其一,總有一些學子對學術科研有異乎尋常的興趣與天賦,立志以學術為業,不進一步深造反而可惜了。但是,似乎沒有道理認為,考研人數連年增加是因為這類學子在連年增加。
其二,選擇繼續深造可以看成購買了一個看漲期權。支付的期權費是兩三年研究生學習的學費及放棄的工作收入。如果(預期)研究生畢業后高過大學生畢業后的收入要超過這個期權費,選擇繼續深造就是一項明智的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有學子選擇繼續深造是出于“洗學歷”的需求。本科學校不好,通過考研后出國深造獲得一個更好的學校背景,然后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就大大提升了。這是非常合算的投資,早已成行成市了。頗有一些學校是著名的考研專業戶,給一流名校輸送了大量研究生生源。高考發揮不佳,考研相當于給自己的人生一次補考的機會。
其次,也有一部分學子選擇考研,并非出于對學術的興趣,也并非相信讀研之后自己的收入增加會高過成本,只是對工作與走上社會本身充滿恐懼感,只是想把自己人生的重大選擇推遲到兩三年之后。這是“拖延癥”在人生重大選擇上的體現。這就有問題了。
從收益角度看,并非所有的研都值得讀。有些研有讀的價值,或者能給你帶來專業知識技能的顯著提升,或者能讓你在就業市場贏得更大更顯著的優勢。有些研很可能沒有讀的價值,只不過讓你又混過兩三年,到就業市場,你未必比本科生有競爭力。甚或,用人單位在同等條件下更心水本科生,因為大家都是要重新培訓才能上崗的,本科生的腦子往往還沒有那么固化,心態上也能把自己放得低一些,可塑性與適應性可能會更強一些。
從成本角度看,讀研的隱性成本被遠遠低估了。除了學費及放棄的工作收入之外,讀研還有其他被忽視的成本。大學是另外一個天地,有所謂“象牙塔”之說,這其實是“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美稱。在學校待久了,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清高,漸漸失去現實感。讀研后,許多學子會覺得自己懂了好多,是知識分子了,眾人皆醉我獨醒,該為生民立命了。
抱著這種心態走上工作崗位、走上社會,就會與現實世界發生激烈的碰撞。大部分人能慢慢調適過來,理解并適應這個社會真實的運行規則;小部分人會覺得自己沒有錯,這個世界錯了,于是自感懷才不遇。可見,走上工作崗位、走上社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人禮。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不能顛倒了。如果你不能通過努力使自己、使自己的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卻認為自己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真理,心系世界和平,要拯救人類,這是一種很嚴重的認知失調,得治。至于覺得個人混出頭無望,于是寄望于社會重新洗牌,把自己翻到上面,贏得金錢、美女與權力,就是更LOW的想法了。
對這部分學子,只有一個忠告:在人生重大選擇上,必須以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努力克服“拖延癥”。社會是一所更大的大學,如果你抱著學習的心態,你的能力提升是日日新、又日新的;你從學校里學得的理論知識,經由現實的檢驗,可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最終剩下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將來如果在工作崗位上,你痛感知識存量不足,那再回爐學習也不遲。你可以學習網絡公開課,也可以重返校園。這種帶有現實感、有目的性的學習,效率與效果會好得驚人。
一味沉浸在理論知識上,總是以理論來衡量現實,容易生發出各種怨氣與酸腐氣;但如果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與頭腦做出一點有價值的東西來,由此帶來的愉悅感與成就感,健康清朗,會整個兒提升人的身心與境界。讀不讀研,請把這個維度考慮進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