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2年考研復習已經進入了沖刺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復習考生們也越發緊張和重視。對于考研政治來說,各個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難點內容需要廣大的2012年的考生們注意。為了讓大家更有針對性的復習,政治考研輔導專家們特別總結了這些科目的重難點,以供廣大2012年的考生們參考復習。
馬原重難點總結之科學發展觀專題
1.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2.科學發展觀回答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繼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
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使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3.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茖W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范疇之一,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是硬道理。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我們所追求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協調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全面,是指各個方面都發展;協調,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適應;可持續,是指發展進程要有持久性、連續性。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堅持統籌兼顧,就是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4.科學發展觀的地位和指導意義
(1)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5.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1)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2)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茖W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6.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1)科學發展觀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了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
(2)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關系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7.科學發展觀所體現的哲學原理
(1)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的觀點。
(2)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主體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
(3)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全面看待問題的哲學思想。
(4)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基本原理。
(5)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這正是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同時也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
改革開放專題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1.改革的性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它不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它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
2.改革的目的
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3.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改革
(1)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
“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即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
(2)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的基本原則:
第一,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
第三,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二)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
1.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也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建設優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需要。
2.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所謂全方位,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實行開放政策。所謂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省區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開放。所謂寬領域,就是立足于我國國情,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巿場的開放,把對外開放拓寬到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服務業等。
3.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的水平
第一,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提髙對外貿易效益。
第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第三,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