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必要妖魔化留學這件事,不過“海歸”不再神秘也已經是常識,“海歸”這些年在國內的待遇,不是天堂跌到了地獄,只是從夢境回到了現實。
“鍍金式海歸”面臨淘汰,留學生年收入從幾萬元到上百萬元分化嚴重。
新華社近日的一篇報道,揭示了回國留學生收入分化的現象。據悉,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將“是否掌握獨特技術或技能”作為分割線,將“海歸”群體劃分為“小海歸”與“大海歸”。所謂“鍍金式海歸”,是指留學生到國外走一遭,雖然接受了歐風美雨的洗禮,但也僅限于此,沒有本領與視野上的實質提高。有些甚至只是花了一年時間拿了一個文憑,也就可以稱為海歸了。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關于“海歸”找工作難、起薪低的新聞,都會讓許多準備留學的人心生疑慮。其實畢業剛開始找工作,被開低價也屬正常。有過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真正價值,往往要經受幾年考驗之后才會逐漸體現出來。
“海歸”身份貶值,既是留學隊伍飛速壯大導致的稀釋效應,也是由于社會日趨開放、中外交流日趨密切,用人單位不再容易被忽悠,有些則是吃過虧長了記性。市場的眼睛是雪亮的,泡沫早晚都會破。
這些年來,中國市場經濟日趨成熟,早就已經過了只認身份不認能力的年代。如今的中國,人們更看重的是績效,是一個人的能力,而不是一紙文憑。在許多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應該都有類似的體會:一個公司里,往往集中了來自不同地方、級別的大專院校畢業生,而他們都是在同一個平臺競爭的,靠本事吃飯,誰能最終“冒頭”或勝出,取決于做出的成績,而不是曾經畢業于哪所學校或取得什么樣的文憑。
某種程度上,一些“海歸”的貶值,其實也恰恰說明了中國市場經濟的成熟,以及整個社會人才評估愈發現代化。僅有普通文憑、缺乏技術與經驗的“小海歸”競爭力明顯較弱,而有多年實際工作經歷的“大海歸”仍處在人才金字塔塔尖。與市場需求脫節,“鍍金式海歸”面臨淘汰并不奇怪。
真正需要改變的是留學者及其家庭的心態。“海歸就該有好工作”的想法就跟前些年“大學生就該有好工作”一樣,都應該拋棄。留學只是讓學生有一個國際視野去學習新東西,拓展新“視界”,如果混個文憑就回來,找不到好工作也屬正常,不必怨天尤人。
當然,我們還要重新定義“好工作”。近日,成都一位媽媽花上百萬送女兒去澳大利亞留學,誰知女兒畢業后居然迷上了按摩。回國后,女兒到了一家中醫理療店上班,干起了按摩師。這位媽媽感嘆道,“讓我這個當媽的如何見人呀?”
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這位媽媽是有道理的,可是如果女兒真的熱愛按摩,難道按摩師不是對她來說最好的工作嗎?以一種更為現代的人才觀考慮,“海歸”與按摩師不相容,同樣是一種傳統偏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