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介紹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屬于生物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機體的化學組成和生命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分子生物學是以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為中心,以數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為基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的活動規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和最活躍的學科。
1、研究方向
(01)核酸生物化學、基因工程
(02)蛋白質化學、蛋白質結構功能與蛋白質組學
(03)基因表達調控
(04)基因工程疫苗
(05)結構生物學
(06)代謝組學
(07)細胞與分子機理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
2、培養目標
研究生畢業生應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術;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所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具有獨立從事本學科有關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能力。
3、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609)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815)有機化學或(818)物理化學
(注:以上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各院校在考試科目中也有所不同)
二、推薦院校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士全國較強的招生單位有: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中南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廈門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就業前景分析:
(1)隨著生命科學與技術的迅速發展,具有高技術的生物學相關專業人才短缺。
生物科學成為科學發展的前沿,媒體宣傳的熱點,商業投資的方向,公共關心的話題。重視生物學,發展生物學,依托生物學,已經成為政府決策部門以及科學領域中的關注的焦點。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與技術,以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為核心,圍繞國家與地區發展目標開展生物工程與技術的科學研究及產業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和方法不斷為生命科學各領域廣泛運用,使其越來越成為生命科學各領域研究的基礎,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發展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相關的專業性人才短缺,會有更好的就業前景。
(2)學科的重要性決定了此學科未來的就業前景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學科,是其它醫學基礎學科發展的基石。由于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向醫學基礎各學科的滲透,從而不斷產生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因此,分子生物學已成為當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主流,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它將是生命科學乃至自然科學領域內的核心科學之一。特別是基因組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后基因組學時代,通過功能基因組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的研究,對基因、細胞、遺傳、發育、進化和腦功能的探索正在形成一條主線,隨之而來的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結構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也將在生命科學中成為重要角色,而實現這一系列研究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人才,因此為此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
四、就業方向
(1)畢業生能勝任理、工、農、醫、環境等領域的研究、開發、管理以及教學研究工作。
(2)學生畢業后適宜到化學、藥學、醫療、生化制藥、生物工程、無機新材料、化工、輕工、能源等行業,以及廠礦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部門從事應用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
(3)分子生物學是現在比較熱門的專業,也是醫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可以從事像免疫學,病理學,遺傳學等大部分基礎醫學方面的研究。
五、相近學科
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相近的二級學科有: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
六、課程設置(以復旦大學為例)
主要必修課程:
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碩士生英語、醫用統計方法(二)、核素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腫瘤基礎理論、醫用分子遺傳學、高級生化
七、目標專業在全國范圍內的較強院校
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山東大學
八、與目標專業相近的二級學科(可供調劑的專業)
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