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最近微博上流傳著一條資訊,說目前北方某幾個高校的考研生,已被列入滬上高校的“黑名單”,無論其考研分數如何,一律不予錄取。之所以痛下殺手,據說是因這幾個高校的本科教學很邪乎,除了教學生考研,啥都不教。結果呢,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會考試,啥都不會。把這樣的學生招進來做研究,導師豈不是很“悲催”?
關于此事的是非,一般的公眾或許會和學院派人士有不同見解。前者或許會認為:列黑名單的做法顯然有失考試的公平原則。按公平原則,凡是有資格來應考的,不問出身,只論成績,擇優錄取。至于有些學校喜歡搞考研突擊復習,那也是他們的自由,沒有任何道理可以阻止他們怎么做。否則,美國的GRE和托福考試也可據此排斥任何從中國“新東方”畢業的考生了。
但學院派人士或許會反駁:研究生畢竟是要做研究的,不是來抽煙喝酒的。科研么,肯定是帶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只會考試頂啥用。公眾或許更關心的是高校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但學校方面更為關心的則是學生的成材率和科研成果的領先性。在提高科研效率的考量下,搞個黑名單出來,也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而筆者卻想問一個更深的問題:為何現在的考研題目,竟遴選不出真正具有科研潛力的考生,反而會便宜了應試天才呢?這問題到底是出在考生身上,還是出在考官身上?
就筆者比較熟悉的人文學科考研情況而言,研究生的考題形式的確大有可改進之處。現在的專業卷往往都按照一級學科的配置來出,其背后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求學生成為萬事通,做人肉硬盤。什么名詞解釋啦,什么簡答題啦,整個題型設計還是高考文科卷的升級版,毫無創新之處。這種題型要是能選出創新型人才,反而怪了。反過來說,只要能加大題目的創新指數,公平和效率之間的死結就能解開。比如,可以增加材料分析題的篇幅,考查學生的邏輯辨析能力,“秒殺”只會死記硬背的考生。還有,在公布考研參考書時,某些條件合適的專業可以只列英文參考書,來抬高整個學科的入場門檻——但這些簡單的解決方法,為何不見大家普遍采用呢?
答案也很簡單,因為這牽涉到了學院內部的微觀學術政治。你若要按照創新的思路出考卷,那學院里別的學者是否也贊同呢?全部參考書列洋文,那些自身洋文可能就不過關的老一輩學者是否會不開心?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專業方向和“創新標準”,到底以誰為準呢?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搞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綜合性考卷,就成了“合理”之解。由此看來,中國研究生教育之病根,未必在考試,未必在考生,甚至也可能未必在制度,而更可能在于目前研究生教育團隊的平均學術能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