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9年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通知
北京理工大學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40年創立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化工系和1920年建校的中法大學化學系。現學院擁有化學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在“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于全球第101-150位,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位列A-,化學學科在ESI國際評價系統TOP1%的全球機構中位列第200位。
學院現有教職工156人;其中專任教師127人,教授(研究員)4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入選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
學院現有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能源化工、化學和應用化學五個本科專業;其中,應用化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物理化學為工信部重點學科,應用化學為工信部重點專業;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253人,碩士研究生495人,本科生448名。學院歷年來培養畢業生一萬五千余人,其中涌現出多位兩院院士、省部級領導、上市公司負責人等優秀校友;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
學院已建成基礎化學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原子分子簇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電轉換材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化學電源與綠色催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技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特種分子納米科學與技術國家“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北京理工大學-英國女王大學新能源與新材料聯合研究實驗室等6個省部級研究創新平臺,這些平臺支撐著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三年,學院研究生在NatureCat.,NatureComm.,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EnergyEnviron.Sci.,AIChEJ.,Chem.Eng.Sci.,Ind.&Eng.Chem.Res.,Chem.Eng.J.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000余篇,每年申請及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0余項。
為促進全國各高校相同專業與相近專業及交叉學科優秀大學生的交流,選拔優秀學生到北理工求學深造,特舉辦北理工“化學與化工”暑期夏令營。夏令營期間,將舉行包括學術報告、參觀訪問、師生交流等系列活動,使大家具體了解我校化學與化工學科的發展方向和科研方向。通過深入接觸與全面考核,一是提前選拔應屆優秀推薦免試學生到我校本學科攻讀研究生學位,二是鼓勵和支持優秀學生報考我校碩士研究生,培養其成為我校本學科的科研主力軍和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北理工將為入選營員提供活動期間的膳食費用,并為外地營員提供住宿以及來往的火車硬坐旅費。歡迎廣大優秀本科生報名參加本次夏令營活動,名額100名,即日起開始報名。
一、申請資格:
1、985、211高校本專業排名前30%,一本錄取本科院校(非985、211高校)或一本錄取專業在本專業排名前5%,化學、化工、生物、醫藥、能源等專業及其密切相關專業的2016級本科生;
2、政治思想品德合格、身心健康,英語水平良好;
符合上述申請者,若具備下列條件,將優先錄取:(1)本科階段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或獲科研成果獎勵、或在全國重大競賽中獲獎者;(2)達到所在高校推薦免試生要求。
二、申請辦法:
1、申請者需遞交如下申請材料:
(1)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2019年暑期夏令營活動申請表(見附件,請勿更改原表格式),加蓋所在院系或教務處公章,簽字齊全;
(2)所在學校教務處蓋章的成績單原件;
(3)專家書面推薦信1份(副教授以上),格式自定;
(4)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獲獎證書復印件及其他科研成果證明材料;
(5)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2019年暑期夏令營信息采集表
2、申請材料提交方式
電子版:(1)《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2019年暑期夏令營活動申請表》提供word版本、簽字蓋章后的pdf掃描版各一份;(2)-(4)項材料請清晰掃描或拍照存為pdf或jpg文件;(5)《信息采集表》提供excel版本,內容確保真實準確;以上材料打包(文件夾命名方式:學校名稱-姓名)發至郵箱:bit2019xly@163.com。
紙質版:入選者請在報到時攜帶上述紙質材料:申請材料(1)-(3)(原件)及申請材料(4)(復印件)。
3、報名截止時間:6月14日。
4、入營材料審核:入營審核工作由“化學與化工”學科招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重點考察申請者學業水平、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確定100名入選者名單。
5、錄取通知:夏令營組委會將于2019年6月21日在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網站(http://cce.bit.edu.cn/)上公布審核錄取結果,并以郵件方式通知錄取同學。
三、營員福利:
1、獲得所在學校推免生資格的優秀營員,可直接錄取為我院推薦免試研究生。
2、未獲得所在學校推免生資格的優秀營員,如報考我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且入學考試分數達到我院相關學科專業復試分數線,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3、錄取為我校研究生后,按照我校新生獎學金政策提出申請,碩士第一年最高8000元、博士第一年最高10000元。
4、第二年及以后基本學制按我校研究生獎助體系執行:
(1)學業獎學金:碩士最高8000元/年、博士最高10000元/年。
(2)國家助學金:碩士6000元/年、博士15000元/年。
(3)學校助學金:碩士4000元/年、博士10000元/年。
(4)助管、助教崗位津貼:碩士800元/月、博士1000元/月。
(5)國家獎學金(碩士20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和徐特立獎學金(50000元/人)執行學校相關規定;社會捐助獎學金參見研究生院網站“研究生有關的社會捐助獎學金”或咨詢相關承辦單位。
(注:獎學金政策如有調整,以學校相關通知為準)
四、活動安排:
2019年7月12日-15日,為期3天(若因特殊情況有變化,以錄取通知為準)。
日期
|
活動項目
|
地點
|
7月12日
|
報到
|
北理工良鄉校區工業生態樓227
|
7月13日
|
夏令營開幕式、學院介紹、化學與化工學科前沿講座和邀請學術報告;優秀學長見面會
|
北理工良鄉校區
|
7月14日
|
學院及學科實驗室參觀,綜合面試
|
北理工良鄉校區
|
7月15日
|
離會
|
北理工良鄉校區
|
五、相關說明:
1、本次活動由研究生院主辦,化學與化工學院承辦。
2、本次夏令營提供免費食宿,京外高校學生報銷從所在高校到北京的單程車票。被我校錄取為碩士生的夏令營學員,入學報到時報銷夏令營返程車票。北京高校的同學自行解決交通。注:報銷硬座車票或D字頭二等座車票(G字頭按同程D字頭二等座報銷)。
3、未參加本次夏令營的同學,成績優異并獲得所在高校推免資格的,可向我院提出面試申請,學院進行審核,并定期組織面試。通過面試的學生,可享受夏令營優秀營員同等待遇。
4、聯系方式
電話:010-81381268
聯系人:田柳老師
E-mail:bit2019xly@163.com
杰出人才
李澤生,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化學。在量子化學多體理論、高分子固化和標度理論、含時多體理論及應用、重要離子—分子反應微觀機理、染料敏化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理論設計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近400篇。承擔了二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973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等。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1993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理論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物理化學學科專家評審組成員。現擔任中國化學會理論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分子科學學報》和《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編委等。
孫克寧,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主要在能源新技術領域從事能源電化學重大技術攻關,在能源的存儲、轉化與輸運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獎3項,省部級獎8項。在NatureComm.、Adv.Mater.、Adv.EnergyMater.、NanoEnergy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340篇,他引近6000次,2014-2018年連續五年獲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能源領域)。主編學術著作2部,教材1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項。
楊國昱,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科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計劃”入選者、盧嘉錫優秀導師獎、中科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2014~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CitedChineseResearchers)榜單(化學科學領域)。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2項(授權9項)并在Chem.Rev.,Chem.Soc.Rev.,Acc.Chem.Res.,Angew.Chem.Int.Ed.,J.Am.Chem.Soc.,ChemComm,J.Mater.Chem.,Chem.Eur.J.及Inorg.Chem.等主流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420余篇(被他引10000余次),單篇最高他引490余次。
曲良體,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納米材料與器件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工作者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材料編委,化學學報編委,應用化學編委,MaterialsTodayChemistry編委,Wiley旗下ChemNanoMat編委等。在Science,Chem.Rev.,Angew.Chem.Int.Ed.,Adv.Mater.,J.Am.Chem.Soc.,NanoLett.等國際重要期刊發表論文,論文他引萬余次。受邀請在EnergyEnviron.Sci.,Mater.Today等撰寫綜述論文12篇,英文專著6章,國際國內發明專利10余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第二獲獎人),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第五獲獎人)。
陶軍,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Chem.Soc.Rev.,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雜志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相關工作曾被Nature和Chem.Rev.雜志的文章引用和正面評價,并被國外同行編入有關專著。
李春,北京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在MetabEng,ACSSynthBiol,NucAcidsRes,JBiolChem,Small,AIChEJ,ChemEngSci,ChemEngJ,BioresourceTechnol,IECR等期刊發表SCI文章112篇、EI收錄101篇次,SCI論文引用超過3000次,ESI高被引論文2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6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5項,2017獲侯德榜化工科技創新獎,2017年遴選為中國科協“生物工程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工業與環境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合成生物學專委會(籌)副主任、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委員會副主任;《FrontiersinBioengineeringandBiotechnology》副主編、《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SyntheticandSystemsBiotechnology》、《化工進展》、《過程工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生物加工過程》等期刊編委。
王博,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北京青年五四獎章等獎勵。現任國際IZA學會MOFCommission常務理事,交通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快報、中國化學學報和ScientificReports等雜志編委。2004年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6年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化學材料學碩士學位,2008年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化學材料學博士學位。王博教授立足新型金屬有機框架(MOF)、配位聚合物薄膜材料(MOFilter),面向重大國家需求,在污染治理、綠色儲能、能源氣體生產與儲存等領域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已在Nature、Science、JACS、Angew.等學術期刊上發表60余篇論文,論文SCI他引超過8000次,單篇最高他引1800次。已經獲批美國專利6項,獲批中國發明專利3項。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可和關注,被國際專業期刊多次評述報道。空氣濾膜技術已經與相關企業合作,實現規模化生產。
王蘇寧,北京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學終身教授,女王大學杰出教授獲得者,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Adv.Fun.Mater.等學術期刊發表具有影響力的論文200多篇,H-index為59,專利10余項。
權恒道,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保護大氣臭氧層和低溫室效應含氟化合物開發與應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參與國際、國內重大科研項目十余項,在氟化學、催化和新材料等領域擁有多項原創性技術,其中8項技術已被國際、國內知名公司采用并實現產業化,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50件,國家發明專利28件,發表SCI論文60余篇,為國家培養氟化工領域專家20多名。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省部級2等獎1項。目前主要研究工作:1.SF6替代氣體的開發與應用研究;2.電子領域高純含氟特氣的開發與應用研究;3.新一代氟化工系列催化劑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相關附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