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2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 ] 考試科目名稱:統計學
一、試卷結構
1、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2、答題方式:閉卷、筆試。允許使用計算器(僅限具備四則運算和開方運算功能、不帶有公式和文本存儲功能的計算器)。
3、試卷內容結構
(1)描述統計學(比例:30%);(2)推斷統計學(比例:70%)。
4、題型結構
簡 答 題:4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計算與分析題: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論 述 題:2小題,每小題 25分,共50分
二、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考試目標:
1、全面了解統計學原理的結構體系,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
2、具有統計調查的能力,能夠掌握搜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
3、能夠掌握數據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能進行一定的推斷統計和統計分析與預測。
4、具有運用統計方法分析數據和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基本能力。
●考試內容
描述統計學
(一)統計學基本概念
1、統計的含義與本質;
2、統計學產生與發展的簡要歷史,統計學的主要學派;
3、統計學的學科性質和作用;
4、統計數據的各種類型、特征以及計量尺度;
5、統計數據的研究過程:(1)統計設計(2)數據搜集(3)數據整理(4)數據分析與解釋。
6、統計數據基本研究方法:(1)大量觀察法(2)統計分組法(3)綜合指標法(4)統計推斷法(5)統計模型法。
7、統計學的基本概念:(1)總體的概念、性質、種類,總體和個體的關系表現。(2)樣本與樣本容量的概念,樣本與總體的關系表現。(3)標志的概念。(4)變量的概念與內涵。
8、統計指標:(1)統計指標的概念與特點,統計指標與標志的關系,統計指標的種類。(2)統計指標的設計原則。(3)、統計指標體系概念及表現形式,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二)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展示
1、統計數據收集:(1)統計數據收集的含義與要求。(2)統計數據收集方案設計。(3)統計數據收集方式。(4)統計數據收集方法
2、統計調查:(1)統計調查方式,包含的內容;普查的概念和特點;普查的組織方式;普查的組織原則;抽樣調查概念和特點;重點調查含義和特點。(2)統計推算的概念和特點;統計推算方法。(3)實驗方式含義和原則;常用的實驗設計。(4)數據收集誤差。
3、問卷設計。
4、統計數據的整理:(1)統計整理的含義與要求。(2)統計整理的內容和步驟。(3)統計分組的含義和性質,統計分組的種類。
5、分布數列:(1)分布數列的概念與種類。(2)分布數列的基本要素。(3)分布數列的編制:單項數列與組距數列的編制。(4)頻率分布。
6、統計表:(1)統計表的概念和作用。(2)統計表的結構。(3)統計表的種類。(4)賓詞指標的設計。(5)編制統計表應注意的問題。
7、統計圖:(1)直方圖。(2)折線圖。(3)曲線圖。(4)累計曲線圖。(5)莖葉圖。(6)箱形圖。
(三)變量分布特征的描述
1、集中趨勢的描述:(1)集中趨勢與平均指標的內涵。(2)平均指標的作用。
2、數值平均數:(1)算術平均數(
3、位置平均數:(1)中位數(Me)的概念、性質與計算。(2)眾數(Mo) 的概念、性質與計算。(3)眾數、中位數和算術平均數的關系。
4、離中趨勢的描述:(1)離中趨勢和離散指標。(2)離散指標的測度:全距、四分位差、異眾比率、平均差(A·D)、方差和標準差的計算、作用與性質。(3)離散系數的計算與作用。(4)是非標志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5、分布形狀的描述:(1)分布形狀和形狀指標.(2)偏度系數的概念與計算。(3)峰度系數的概念與計算。
(四)統計指數
1、統計指數的基本問題:(1)統計指數的含義。(2)統計指數的作用.(3)統計指數的主要分類。(4)統計指數的性質。
2、綜合指數:(1)綜合指數的含義和特點。(2)綜合指數的種類。(3)綜合指數的主要計算方法:基期加權綜合法(拉氏公式)、報告期加權綜合法(派氏公式)、其它加權綜合指數。(4)綜合指數的應用。
3、平均指數:(1)平均數指數的含義與特點。(2)平均數指數的基本形式。(3)平均數指數的應用。
4、平均指標指數:(1)平均指標指數的含義。(2)總平均指標指數的含義與計算。(3)固定構成指數的含義與計算。(4)結構變動影響指數的含義與計算。
5、指數體系和因素分析:(1)統計指數體系的含義、構建基本原則。(2)因素分析的意義。(3)綜合指數因素分析的方法。(4)平均指標指數因素分析方法。
推斷統計學
(一)統計抽樣與抽樣分布
1、抽樣分布:(1)總體分布的含義及其特征,常用的總體參數:總體均值和總體方差(標準差)。(2)樣本分布及其特征,樣本分布的含義,常見的樣本統計量:樣本均值和樣本方差(標準差)。(3)抽樣分布的概念及影響因素,抽樣分布形式,抽樣分布特征。(4)常見的分布類型:正態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5)常用的抽樣分布定理。
2、抽樣誤差:(1)抽樣中的誤差構成。(2)抽樣誤差的表現形式:抽樣實際誤差、抽樣標準誤、抽樣極限誤差。
(二)參數估計
1、參數估計的主要內容與原理。
2、參數估計方法:(1)估計量的評價標準。(1)點估計方法。(2)區間估計方法、特點和要求。
3、參數估計的基本方法:(1)一個總體參數的估計:總體均值、總體比例、總體方差的估計。(2)兩個總體參數的估計:兩個總體均值之差、兩個總體比例之差、兩個總體方差之比的估計。
4、各種抽樣組織形式的參數估計:(1)簡單隨機抽樣:總體均值、總體比例的估計,樣本容量的確定。(2)分層抽樣的定義及特點。(3)等距抽樣的定義及特點、種類。(4)整群抽樣的定義及特點。(5)多階段抽樣的定義及特點。
(三)假設檢驗
1、假設檢驗的基本問題:(1)假設檢驗的基本步驟。(2)假設檢驗中的兩類錯誤。(3)假設檢驗中P值的計算與含義。(4)單尾檢驗與雙尾檢驗。
2、常用檢驗統計的選擇與計算。
3、一個正態總體參數檢驗方法:(1)總體均值的檢驗。(2)總體比例。(3)總體方差。
4、兩個總體參數參數檢驗方法:(1)兩個總體均值。(2)兩個總體比例。(3)兩個總體方差之比。
5、置信區間的計算。
(四)列聯分析
1、分類數據與列聯表:(1)分類數據的含義。(2)列連表的基本構成與分布。
2、擬合優度檢驗:(1)卡方統計量的計算與性質。(2)擬合優度檢驗的意義與作用。(3)擬合優度檢驗的應用。
3、獨立性檢驗:(1)獨立性檢驗的意義與作用。(2)獨立性檢驗的應用。
(五)方差分析與試驗設計
1、方差分析的基本問題:(1)方差分析的作用與意義。(2)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與原理。(3)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設。(4)方差分析中的有關術語。
2、單因素方差分析:(1)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數據結構。(2)單因素方差分析的分析、計算步驟。(3)單因素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較。(4)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應用。
3、雙因素方差分析:(1)雙因素方差分析及其類型。(2)無交互作用的雙因素方差分析。(3)有交互作用的雙因素方差分析。(4)雙因素方差分析的應用。
4、試驗設計初步:(1)試驗設計的內涵與作用。(2)完全隨機化設計。(3)隨機化區組設計。
(六)相關與回歸分析
1、相關分析的基本問題:(1)相關關系與函數關系的定義,兩者的區別與聯系。(2)相關關系的種類。(3)相關分析的主要內容。
2、相關關系的測度:(1)相關關系的判斷方法。(2)相關系數的測定:直線相關系數的計算、等級相關系數的測定方法。(3)相關圖的繪制。
3、回歸分析的基本問題:(1)回歸分析的含義與主要內容,回歸分析的特點,回歸分析的種類。
4、回歸分析的模型:(1)簡單線性回歸模型:模型的建立、經濟含義,模型參數估計方法,回歸估計標準誤的計算。(2)回歸方程的檢驗與評價:判定系數、統計檢驗。(3)因變量的置信區間估計。
5、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6、非線性回歸分析
(七)時間數列
1、時間數列的基本問題:(1)時間數列的含義,時間數列分析的意義。(2)時間數列的種類。(3)時期數列與時點數列的含義、特點,兩者的區分與聯系。(4)時間數列的影響因素:長期趨勢(T)、循環變動(C)、季節變動(S)和不規則變動(I)。(5)時間數列的分解模式: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6)時間數列的編制原則。
2、時間數列的水平分析:(1)發展水平的定義。(2)平均發展水平的分類與計算。(3)相對指標時間數列和平均指標時間數列的序時平均數。
3、增長量:(1)增長量的定義與計算。(2)平均增長量指標的含義與計算。
4、時間數列的速度分析:(1)發展速度指標:環比發展速度,定基發展速度,年距發展速度。(2)平均發展速度的計算:水平法、累計法。
5、增長速度:(1)增長速度的含義。(2)增長速度的計算:環比增長速度,定基增長速度,年距增長速度,彈性系數,增長1%的絕對值。(3)平均增長速度的計算。
6、長期趨勢的測定:(1)移動平均法及其基本原理。(2)數學模型法:半數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7、季節變動的測定:(1)同月(季)平均法。(2)移動平均趨勢剔除法。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