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研究生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介紹如下:
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理論學習和科學實踐并重,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具有遠大抱負和人生理想,擁有較強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專業知識面寬,富于創新精神,在道路與鐵道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科技開發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研究方向
1.路基路面設計理論、性能檢測與加固技術研究 主要研究公路與鐵路路基設計理論、瀝青路面抗裂設計理論與方法、路基路面性能檢測與狀態評估、路基路面病害防治與路基加固技術。
2.路基路面材料特性研究 主要研究路基土的力學特性、公路土工合成材料應用原理、瀝青低溫抗裂技術。
3.路基、邊坡穩定性研究 主要研究路堤、路塹邊坡變形失穩機理,邊坡滲流與變形的耦合分析,邊坡穩定加固機理及數值分析方法,道路軟土地基處理及數值仿真技術。
4.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現代交通流理論的交通運輸規劃方法和技術研究、交通管理和控制的優化、管理控制智能化系統的開發與研制。
三、學習年限
學制三年,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四年。申請提前畢業者在校最低學習年限不得少于兩年。
四、課程設置及學分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應修滿的總學分不少于42學分。其中課程總學分不少于30學分(公共必修課不少于8學分,專業必修課6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于6學分,其余為選修課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委培類研究生可免修);學位論文10學分。
跨專業入學和以同等學力入學的研究生,須補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課至少2門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績,該成績不計入學分。
五、學位論文
1.論文選題:論文選題應密切結合學科發展與國家經濟和社會建設需求,要求具有的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難度適當,份量適中。鼓勵學位論文選題貼近學科前沿,注重基礎性的研究選題。論文選題需經導師審核同意。
2.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時間不得晚于第三學期。由3至4名本學科教師組成小組,導師作為組長,負責開題報告工作。研究生開題報告一般應公開告示,吸引其他學生或教師旁聽。
開題報告人須陳述20至30分鐘并配以PPT文檔演示。報告內容應至少包括以下關鍵部分:(1)論文選題來源、背景及意義;(2)國內外研究進展與現狀;(3)論文主要研究內容;(4)所凝練的主要科學或技術問題及難點;(5)擬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技術路線;(6)完成論文所具備或依托的設備儀器等條件、預計困難或風險;(7)研究的突破或創新點;(8)時間與進度安排;(9)參考文獻。
3.論文撰寫:論文撰寫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形式應符合《武漢大學申請碩士學位的有關規定》的要求,應資料詳實、論證有據、邏輯嚴謹、引用規范、結論明確,凝練創新點。
導師或指導小組則負責論文工作檢查,包括檢查進度、調整難度、指導修改。學位論文完成并經指導小組審查通過后,在論文答辯前一個月提交給2位論文評閱人評閱,其中1位須為校外評閱人。評閱人須是具備教授、副教授或相當職稱的同行專家。評閱意見在合格以上者,方可進入論文答辯環節。
4.答辯資格: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應完成課程的學習并修滿學分;完成實習實踐環節;并在導師指導下至少參與一項課題研究;參加10次以上學術交流活動(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聽取學術報告等)并填寫《武漢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及實習實踐考核表》;在本學科指定學術期刊(見學院細則)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單位以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至少1篇。
申請提前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應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和其他培養環節的考核,成績優秀,創新能力強,必須在本學科認可的學術期刊(見學院細則)以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本人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單位以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至少2篇,其中有1篇發表在SCI或EI源刊。
5.論文答辯: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論文答辯委員會由5人組成。經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論文方為通過。
六、其他必修環節
1.實踐環節:實踐環節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掛職鍛煉、教學實踐、社會調查、科研實習等。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應在導師指導下深入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實踐活動,或參加導師承擔的縱向、橫向課題。
總時間不得少于三個月。參加實習實踐的情況應記錄在《武漢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及實習實踐考核表》中。經學院審核合格并報研究生院培養處審批備案后,方可進入答辯環節并計2學分(委培類研究生可免修)。
2.中期考核:第三學期進行,實行淘汰制,根據研究生學習及科研情況,結合專業成績,確認其具體流向,包括碩博連讀、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以及退學等。
七、培養方式
1.碩士研究生實行導師負責制。按照學生和導師按“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由一名導師;提倡并鼓勵由1名導師負責或任組長、其他1至2名教師協助組成指導小組完成全部指導工作。
2.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入學后三個月內,導師或指導小組應根據本方案的規定,制訂出碩士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培養計劃應對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學術活動、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工作等做出具體安排。
3.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課程學習為主,第二段以撰寫科學研究論文為主。
4.培養過程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除完成本學科開設的通開、必修和選修課外,還應考慮或安排適當學科交叉、聯系與延拓的課程學習。
5.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方式強調自學和討論相結合式教學,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獲得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以及一定的生產實踐知識和實驗技能。
6.積極搭建本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合作平臺,創造條件推動聯合培養、課程互認、海外實習等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進程。
7.在課程教學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課題研究、專題研討、學術報告等學術訓練環節,在培養過程中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8.加強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與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文獻閱讀納入考試范圍或通過讀書報告、開題報告等形式進行檢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