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力學專業介紹如下:
力學一級學科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層次人才。注重培養學生在力學相關計算軟件應用、研究與開發的能力。
畢業生應具有扎實的數學及力學基礎理論知識,具有理論分析、試驗研究及計算機應用的能力,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了解本學科最新發展前沿動態,具備在力學及其它相關領域繼續深造或從事科研、教學、設計、生產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宏微細觀固體力學
材料宏觀塑性與損傷本構方程在大變形框架下滿足各種對稱性的一般不變性表示,以及有效的數值積分方法。固體宏細微觀多尺度力學行為的實驗、理論與計算方法。
包括典型多晶材料(復雜系統)相變力學行為中存在的多尺度(如各種空間尺度與時間尺度)和多場耦合(如力場-熱場的耦合)效應,非平衡的相變過程中力場-熱場的耦合對相變行為和涌現結構的影響,以及相應的尺度律。
2.計算固體力學及仿真
以計算機為工具,采用數值分析理論與方法(有限元法、多尺度方法、數值漸近法、對稱邊界元與有限元耦合)研究大型復雜結構或基礎在各種載荷作用下的力學行為、響應狀態或過程。包括線性與非線性應力與變形分析、施工過程仿真、結構材料失效狀態與破壞過程模擬等有關數值模擬理論、仿真算法,軟件開發及其工程應用研究與失效評估。
3.非均質/顆粒材料力學
以復合材料及巖土材料等非均質/顆粒材料為對象,研究細觀結構與宏觀力學性能之間關聯、尺度效應、宏觀各向異性等力學行為,發展微觀結構的理論模型、實驗方法及數值模擬。
4.多場耦合力學
以理論建模、模型試驗、原型觀測或數值計算等研究手段,研究多孔介質和裂隙介質的飽和/非飽和、穩定/非穩定滲流,復雜應力狀態下巖土體多相流THM耦合模型與數值分析方法;深部裂隙巖體在強耦合作用下的損傷破裂機制與核素遷移規律;復雜巖體工程的滲流控制原理與多場多相耦合條件下的穩定分析方法。
5.智能材料與結構
以結構及材料損傷識別與結構健康監測為主要應用目標,開展基于壓電材料和光纖主動傳感的智能材料與結構研究。涉及智能材料與結構在多場耦合下的復雜動力學行為、壓電作動/傳感網絡的建立與優化、全耦合場壓電材料與結構波動瞬態動力學建模、壓電機電阻抗建模及以及利用應力波傳播方法、以非線性損傷指標為核心開展壓電材料主動Lamb波的結構健康監測研究。
6.大型結構抗震抗風研究
大型結構抗震抗風理論與實驗研究,大型結構抗震計算與振動臺試驗,動力測試技術,高層、高聳、大跨度風荷載分析,風致響應計算與風洞試驗。
7.振動控制理論研究
研究結構抗震減振的理論,主要研究阻尼器在減振抗震中的耗能機理和設計計算方法。研究波力發電中振動狀態控制理論及技術,研究從海浪提取能量的方法和技術及海浪能轉化為電能的機理,研究海浪能量傳遞機理(涉及液固耦合)和控制方法以及相關技術。
8.結構優化設計理論與應用
掌握結構優化設計的基本理論,能夠從事工程結構(如閘門、大壩、廠房、空間網殼等)的優化設計與研究工作。
9.流體與結構耦合作用研究
以理論建模、模型試驗、原型觀測或數值計算等研究手段,研究復雜結構與流體介質相互作用效應與機理,包括輸水渡槽、鋼閘門、壓力鋼管等結構的流體耦合振動特性、動力響應分析與應用研究。
10.結構耐久性評估與加固技術研究
在役工程結構的老化、損傷檢測與耐久性評估,及其修復與加固。
三、學習年限
學制三年,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四年。申請提前畢業者在校最低學習年限不低少于兩年。
四、課程設置及學分
本學科碩士研究生應修滿的總學分不少于42學分。其中課程總學分不少于30學分(公共必修課11學分,學科通開課2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于4學分,其余為選修課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委培類研究生可免修);學位論文10學分。
跨專業入學和以同等學力入學的研究生,須補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課至少2門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績,該成績不計入學分。
五、學位論文
1.論文選題:論文選題應密切結合學科發展與國家經濟和社會建設需求,要求具有的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難度適當,份量適中。鼓勵學位論文選題貼近學科前沿,注重基礎性的研究選題。論文選題需經導師審核同意。
2.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時間不得晚于第三學期。由3至4名本學科教師組成小組,導師作為組長,負責開題報告工作。研究生開題報告一般應公開告示,吸引其他學生或教師旁聽。
開題報告人須陳述20至30分鐘并配以PPT文檔演示。報告內容應至少包括以下關鍵部分:(1)論文選題來源、背景及意義;(2)國內外研究進展與現狀;(3)論文主要研究內容;(4)所凝練的主要科學或技術問題及難點;(5)擬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技術路線;(6)完成論文所具備或依托的設備儀器等條件、預計困難或風險;(7)研究的突破或創新點;(8)時間與進度安排;(9)參考文獻。
3.論文撰寫:論文撰寫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形式應符合《武漢大學申請碩士學位的有關規定》的要求,應資料詳實、論證有據、邏輯嚴謹、引用規范、結論明確,凝練創新點。導師或指導小組則負責論文工作檢查,包括檢查進度、調整難度、指導修改。
學位論文完成并經指導小組審查通過后,在論文答辯前一個月提交給2位論文評閱人評閱,其中1位須為校外評閱人。論文評閱人須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評閱合格,方可進行答辯。
4.答辯資格:本學科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應完成課程的學習并修滿學分;完成實習實踐環節;在導師指導下至少參與一項課題研究;參加10次以上學術交流活動(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聽取學術報告等)并填寫《武漢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及實習實踐考核表》;在本學科指定學術期刊(見學院細則)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單位以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至少1篇。
申請提前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應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和其他培養環節的考核,成績優秀,創新能力強,必須在本學科認可的學術期刊(見學院細則)以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本人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單位以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至少2篇,其中有1篇發表在SCI或EI源刊。
5.論文答辯: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論文答辯委員會由5人組成。經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論文方為通過。
六、其他必修環節
1.實踐環節:實踐環節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掛職鍛煉、教學實踐、社會調查、科研實習等。本學科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應在導師指導下深入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實踐活動,或參加導師承擔的縱向、橫向課題。
總時間不得少于三個月。參加實習實踐的情況應記錄在《武漢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及實習實踐考核表》中。經學院審核合格并報研究生院培養處審批備案后,方可進入答辯環節并計2學分(委培類研究生可免修)。
2.中期考核:第三學期進行,實行淘汰制,根據研究生學習及科研情況,結合專業成績,確認其具體流向,包括碩博連讀、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以及退學等。
七、培養方式
1.碩士研究生實行導師負責制。按照學生和導師“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由一名導師;提倡并鼓勵由1名導師負責或任組長、其他1至2名教師協助組成指導小組完成全部指導工作。
2.碩士研究生入學后三個月內,導師或指導小組應根據本方案的規定,制訂出碩士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培養計劃應對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學術活動、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工作等做出具體安排。
3.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課程學習為主,第二段以撰寫科學研究論文為主。
4.培養過程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碩士研究生除完成本學科開設的通開、必修和選修課外,還應考慮或安排適當學科交叉、聯系與延拓的課程學習。
5.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方式強調自學和討論相結合式教學,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獲得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以及一定的生產實踐知識和實驗技能。
6.積極搭建本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合作平臺,創造條件推動聯合培養、課程互認、海外實習等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進程。
7.在課程教學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課題研究、專題研討、學術報告等學術訓練環節,在培養過程中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8.加強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與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將文獻閱讀納入考試范圍或通過讀書報告、開題報告等形式進行檢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