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研究生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介紹如下: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攻讀學術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1.較好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學術修養,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遵紀守法,身心健康,愿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2.掌握扎實的數學基礎理論和系統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知識,了解本學科專業方向的前沿動態,熟練地掌握使用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受到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訓練,具有獨立地從事本專業科學研究、教學或其他實際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運用該門外國語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科技文獻。
二、研究方向
1、隨機分析 2、隨機過程 3、隨機控制 4、應用概率 5、保險與金融數學 6、數理統計 7、生存分析 8、高維數據分析
三、學習年限
1,本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學制為三年,最長不超過四年,其中課程學習1-1.5年。
2,提前畢業標準(在校學習時間不少于2年):申請提前畢業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應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和其他培養環節的考核,成績優秀,創新能力強,必須在本學科的SCI或EI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篇,或者在本學科指定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篇(及以上),其中包括已經收到正式接收函的論文。
發表的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必須是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若是同其他人聯名一起發表的中文論文,則要求該學生為第一作者;若聯名發表的論文是外文文章,則按國際上對發表數學論文的通用規則,作者排序可以按姓名的字母順序來排。
另外,對導師列為第一作者研究生列為第二作者的也可視為該生為第一作者。若對學位論文發表的合格性若有不同意見,可以由學院學位委員會做最后的仲裁。
四、課程設置與學分
課程分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分為學位課、選修課及補修課等三類。
第一類:學位課 (1)全校公共必修課: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第一外國語。
(2)學科通開課:即同一個一級學科的所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共同學習的課程,包括本學科的科學研究方法論和有共性的專業通開課。《泛函分析》和《測度論》為本專業必修通開課。
(3)研究方向必修課:即某一研究方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必修的課程。
第二類:選修課 由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組成,公共選修課包括計算機、管理、人文、體育、就業指導等相關課程,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選修公共選修課不超過2學分;專業選修課包括本學科內拓寬知識面和深化專業知識的課程、根據研究方向在導師指定下選修的其它課程。
第三類:補修課 補修課指的是本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跨學科或以同等學力考取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須補修相關課程。補修課不得少于2門,不記學分,但有科目和成績要求。
3.學分 應修學分總數為42學分,其中:課程學分總數30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學位論文10學分。
課程學分具體分配體系如下:思想政治理論課3學分,第一外國語2學分;學科通開課不少于9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于6學分,其余為選修課(包括系列專題講座.討論班)學分。
可多選學科通開課作為研究方向必修課,可多選研究方向必修課作為選修課。
五、必修環節
1.實踐環節 (1)安排研究生一學期教學實踐;根據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不同方向的特點,在導師指導下,安排一定時間的專業實習實踐活動,和一定次數的學術交流活動。
(2)實習實踐和學術交流活動的情況應記錄在《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實習實踐考核表》中,經培養單位審核合格并報研究生院培養處審批備案后方可進入答辯環節。
2.開題報告與中期考核 按學院的統一要求進行中期考核和分流,成績特別優秀者可直接攻讀博士學位,考核不合格者則勸其退學,其余成績合格者繼續按計劃攻讀碩士學位。第三學期末或第四學期初,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撰寫計劃,并向研究生指導小組作開題報告,經批準后進入專題研究和撰寫論文工作。
六、學位論文
1.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原則上在讀研期間應在導師指導下至少參與一項課題研究,參加8次以上學術交流活動(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聽取學術報告等),并在本學科指定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至少1篇(收到正式接收函的論文視同為已發表)。署名要求與提前畢業標準中發表論文的署名要求相同。
2.根據各研究方向的特點,可從第四學期開始,在導師指導下開始收集資料并選題,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撰寫計劃,并在第四學期末作開題報告。在第五學期論文撰寫過程中的適當時間安排在相關課題組作一次論文進展報告,在第五或第六學期初開始整理打印學位論文。
論文要求格式規范,命題正確,推理縝密,數據準確,文字流暢,并嚴格按有關規定進行論文評審并在期末組織論文答辯。且論文水平達到良好(含)以上。
七、培養方式
1.采取以科學研究與實踐創新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強調在培養過程中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更多地采用啟發式、研討式的教學方式,著重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2.充分發揮校內外專家學者的集體培養優勢,探索建立學術、實務雙導師制。
3.積極搭建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合作平臺,努力推動聯合培養、課程互認、海外實習等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進程。
4..在課程教學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課題研究、專題研討、學術報告等學術訓練環節,在培養過程中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5.加強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與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列出本學科研究生必讀和選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學科前沿著作、主要專業學術期刊等目錄,將文獻閱讀納入考試范圍或通過讀書報告、開題報告等形式進行檢查。
6.導師(或研究生指導小組)將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在研究生入學后1個月內制訂出合理的個人培養計劃,對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學術活動、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工作等做出具體安排。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