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業大學研究生電機與電器專業介紹如下:
電力拖動及智能控制
電力拖動及智能控制是株洲工學院電機與電器以及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學科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創立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以在現代工業生產占有重要地位的電力拖動系統為背景,以采用先進智能控制理論及技術解決電力拖動系統中的復雜控制問題,實現常規控制手段難以達到的控制目標為研究內容。它的研究與發展,對于推動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也將為我國現代工業進一步高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我院名譽院長、電氣工程學科顧問劉友梅院士的指導下,以張昌凡教授為首的學術梯隊圍繞本研究方向,對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了長期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1)交流傳動系統的智能控制; (2)包裝印刷設備的智能控制技術實現; (3)基于信息融合的電力拖動故障診斷系統。 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已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成為我們的傳統強項和特色研究方向,尤其是在交流傳動系統的智能控制方面,針對交流傳動等快速變化的非線性復雜系統,創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智能協調的電力拖動控制方法。在智能變結構控制方法及其在交流傳動中的應用研究上更是獨具特色。智能變結構易于工程實現的特點,對于將智能控制理論有效地運用到工業生產實際中去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 近五年來,本研究方向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智能圖像信息處理方法及其在工業系統中的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智能模糊電氣拖動與控制技術”等5項項目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完成了電力機車研究所等國家大中型企業攻關和技術改造等項目十項。在《中國電機工程學報》、《電工技術學報》和《控制理論與應用》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以及IEEE等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滑模變結構的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等4部專著。主編了國家“十五”規劃教材《印刷設備電路與控制》等2部教材。 本研究方向始終瞄準國際研究的前沿,不斷深化對現代電力拖動系統控制技術的研究。目前,正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橫向科研項目2項,合計科研經費達60余萬元。通過對智能控制的結構、特性及控制算法的進一步研究,將先進的智能控制理論與技術應用于對電力拖動系統關鍵控制技術的實現,如交流電機的無速度傳感器矢量控制技術、參數自適應技術及故障診斷技術等,為現代工業的發展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其研究領域具有很好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現代電力電子系統
現代電力電子系統是由電力技術、控制理論和電子學等學科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包含眾多學科的綜合性技術學科,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得以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隨著新器件、新理論、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與發展,特別是與微電子(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日益融合,現代電力電子系統的應用從機械、石化、紡織、冶金、電力、鐵路、航空、航海等領域,進一步擴展到汽車、現代通信、家用電器、醫療設備、燈光照明等領域,已成為各國競相研究的熱點。 該研究方向有一支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研究隊伍,其中,學術帶頭人黎煜忻教授留學美國,獲得美國Virginia州立大學電力電子技術專業博士學位。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成為我們的傳統強項和特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新型全控型自關斷電力半導體器件; (2)高頻PWM整流器與逆變器控制系統中的關鍵應用技術; (3)用戶電力技術(CP)和靈活交流輸電系統(FACTS)。 圍繞上述研究內容,我們開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①改善電網側功率因數;②有效地抑制電網側和負載側的諧波污染;③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效率,實現大幅度節能;④加快系統的動態響應速度;⑤有效地控制環境噪聲污染。以黎煜忻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學術隊伍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科研項目“應用于電力機車牽引的高頻PWM單相整流器的研究”和“高頻PWM三相整流器控制系統研究”分別獲得中國包裝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橫向科研課題1項,合計科研經費達50余萬元;撰寫了30余篇論文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以及IEEE匯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其中有10余篇列入三大檢索;出版了學術專著2部,教材1部。 現代電力電子系統研究方向學術梯隊成員將針對電力電子系統強非線性、強干擾、快速瞬態過程等特點,密切跟蹤現代電力電子技術領域的最新動向,進一步深化對現代電力電子系統中的高頻PWM整流器與逆變器控制技術的理論及應用研究,逐步解決現代電力電子技術中的各種主要關鍵控制技術,如智能功率模塊IPM、模塊化并聯技術、諧波抑制和無功補償、無速度傳感器矢量控制技術、參數自適應技術與預測控制技術等,期望在未來幾年內,本學術梯隊在現代電力系統應用領域即用戶電力技術(CP)和靈活交流輸電系統(FACTS)取得進一步的成果。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