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研究生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介紹如下:
學科依托
浙江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共有5 個學一級科群,包括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毒理與食品營養學、行為醫學與醫學心理學;擁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醫藥衛生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校級研究所,另建有公共衛生實驗教學中心(浙江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臨床流行病學中心、營養與健康咨詢中心、心理衛生與行為治療中心、公共衛生檢驗檢測中心、衛生政策學研究中心、肥胖與人體組成研究中心、傷害控制研究中心、控煙研究中心。2011被批準為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公共衛生碩士(MPH)專業學位的培養單位。 本一級學科現有專職教師及研究人員38人,其中正高職稱11人,副高職稱12人,中級職稱2人;有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27人;擁有求是特聘教授1名,浙江省“****”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10人。近三年共招收博士生40人,全日制碩士生97人,MPH133人;授予博士學位20人,碩士學位163人(其中同力碩士12人、MPH113人)。 近五年共有在研科學研究項目189項,其中973子課題4項,863子課題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3項,境外合作項目4項;課題總經費5885.9萬元,其中境內國家級科研項目經費2219.4 萬元,境外合作項目經費885萬元;獲發明專利2項;獲國家獎1 項,省部級獎3 項,國際學術獎3項,國家精品課程和省級精品課程各1 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5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75篇,MEDLINE收錄論文83篇;出版專著與教材40余本。
主要研究方向和學科特色:
⑴環境、職業因素與健康: 重點圍繞電磁輻射與健康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環境電磁輻射生物學效應及其作用機制,電磁輻射健康風險評估、危害干預和環境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研究,為我國電磁輻射暴露國家標準和環境管理法規制定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在環境化學因素的致病機制研究方面,發現了DNA損傷性化合物的非定標性突變現象,提出環境致突變物、致癌物誘發基因突變的基因外觸發機制假說。 ⑵化學物的危險度評價: 在化學誘變劑誘導的細胞應激反應機理研究、細胞信號傳導、毒理基因組學和毒理蛋白質組學等領域處于國內先進水平。近期還與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合作開展了納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評估工作。在國內最早引進和改進了十多項檢測環境雌激素和抗雄激素的研究方法,首次發現和報道菌核凈及四種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具有抗雄激素作用。
⑶社區醫學與衛生政策: 主要包括衛生管理與衛生政策研究、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服務研究等模塊。涉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策、健康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農村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等。已建成國內第一個理論教學與社區現場相結合的全科醫學教研網絡,是國內最早培養全科醫學專業人才的單位之一。在健康相關行為研究方面,重點涉及吸煙、飲酒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控制措施;艾滋病性危險行為擴散的社會學研究等,總結撰寫的《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專著,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在人群健康評價方面,率先完成SF-36健康調查量表漢化版的研制,其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多家學術或醫療機構應用和推廣。
⑷心理應激與心身醫學研究: 主要包括心理應激、精神疾病的腦機制、人格障礙和藥物成癮四個模塊。心理應激研究負責人姜乾金教授9次主編全國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醫學心理學》,獲得省教育成果一等獎(2000年);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研究方面率先在國際相關學術界證實了家庭社會環境因素對人格特質的廣泛影響。藥物成癮著眼于精神活性物質依賴的NMDA受體及受體后作用機制和應用以及相關基因芯片的研究。精神疾病的腦機制研究主要開展對精神疾病的神經機制,心理評估,以及認知行為治療方法在精神分裂癥治療中的運用性研究和療效評估。⑸⑸流行病與生物醫學統計:包括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臨床流行病學與醫學生物信息利用三個研究模塊。前者主要以疾病現場調查和流行病學理論探索為重點,以人群罹患疾病危險因素防制為主線,創新性地提出了人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數量化篩檢評估方法,目前已被多位學者轉載應用。分子流行病學方向開展了代謝酶基因多態性、環境暴露及其交互作用在腫瘤發病中效應研究,科學地建立了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研究體系;評價和確認多個腫瘤生物標志物以應用于預測癌癥易感人群。臨床流行病與醫學生物信息領域獲國際臨床流行病學網絡資助,是首批INCLEN成員單位之一,承擔著國家新藥臨床數據處理與分析及省醫學統計咨詢等科研數據的處理服務,同時還承擔了省政府等有關部門的技術咨詢及衛生研究的委托任務。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